一个诗人的胡思乱想

[复制链接]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1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墨西哥
楼主小学三年级毕业,四十余岁。诗人。说的话均是胡言乱语,逻辑混乱。只想一个人在这里信口而言,有喜欢的可以参与讨论,不喜欢的,可以轻喷。
  但是不让说或者叫从头发落,最好不走这个程序。
  本来可以发在杂谈,但确实关于思考,虽有种种错谬,和不合理,唯只真心而言。发乎于心,知乎于行,算是小学生思考练习。也算寄存一点东西,备以后所用。
  开始!!
  两个人。
  李杜。
  历史大概:其一,李生于前,杜生于后。其二,李带着入世思想仗剑而行,欲求功名。其三,李生于碎叶城,一传甘肃,一传原苏联境内。无论其出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1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既然给了条件转换关系,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假设他们的才干是恒常的,那么面试的可能的成功率实在是很高的。这和统治者的要求很有关系,站在统治者角度,一个不需要打仗的君主,所缺者正是经世之才,那么杜的面试因为此而加分则很正常了。需要加进去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是其实面试只需要上面点头即可,否了李的上面,应该算非常明智的君主。那么同样明智的他为什么会不考虑杜的请见。因此说,说不定就成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1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假定个人的才能恒常,假定杜成功完成面试,按着这个思路,杜对李的欣赏也同样不变,他们交际的所有因素不变,只是,他们身份变了,杜成了李的维护者,很容易推导出,杜现实所遇的战乱,会因为维护李,加持李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历史说不定因此改写。世上多了一位成功的将军元帅,当时的丧乱史也可能就不存在了。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1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从以上看,历史无法改写,虽然楼主只更换了两人的年龄,但是可推导的结果会大大的不受控制。
  淝水之战
  主角:诗人一枚。帝王一枚。
  历史概略:其一,诗人周围特别亲戚之中以主角诗人气质最重。其二,出入世均显诗人风格。其三,军事布置诗性展开,诗性结束。其四,等淝水之战开打的时候,诗人早就置身事外。其五,各种不可置换因素。
  交战过程和结果:
  帝王那边各种神遭遇,各种想不通;
  最后,别开生面地创造了一大堆现在还在用的成语典故,帝王落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1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很难相信,铜雀台的主角是个诗人。但大学语文教材表示承认此说法。
  还是两个人。
  两个人的三国演义。
  人物:诗人孟德,诸葛。
  历史概略:其一,军师作了很充分很正确的部署,比如,数次的兴师北伐,其二,阿满乃真小人,其三,东吴之地是两个主角争取的棋子,其四,孟德打仗漏洞很多。
  交战结果:
  看不见的胜利果实,久分必合的局面,是到孟德故后终得。他的胜利原因算其五,得势之时所吸引的大军事家,在不受控制的时候,取而代之的胜利。
  因此这里分析一下。受人尊敬和恭顺的区别,其实在大境遇里不是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静末岁月 该用户已被删除
静末岁月 发表于 2015-4-21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电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1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1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一幅画。
  油画。
  名字叫《最后的晚餐》,里面一十三个人物,你一一潜入其内心,然后回答我,什么是诗人,谁可能是诗人,诗人最终是干什么的??一个诗人的胡思乱想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1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中南海保镖》不知谁看过,最后保镖差点爱上委托人,结果还是分开了。
  桥段很烂。
  关注点在如果,如果保镖几乎如此的完美,他还会受委托去保护别人吗??
  让我想起了庄子的子非鱼的故事。安知其乐??庄子的问题是个简单的逻辑置换的问题。他表现得很镇静,也很正常的样子。
  所以上面的问题是,前缀上加了“中南海”的定义,这个故事是完整的。比原版保镖正常的多。
  正常的故事总是叫我们流连忘返。似乎是一个单向选择同时兼顾的两个极端的可能性。
  诗人要解决的问题,往往超学科,复杂且纠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1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看图说话。
  画面上一十三个人,代表三种人。每一种都可能最后成为诗人。
  劝善者的高度一定是一般人没有的,但是其中十一人追随着他,这十一人我们称之为常人。他们平常不显情感。最后一位是与魔鬼签约者。他最是孤独,心怀异端,与人同喜同笑,外面和常人相同,其实内里实为挣扎,最像诗人境界。他是随时可能超越耶稣高度的存在,那么他最后是不是诗人??尽管看上去,他能引领众生到心潮澎湃的高度。
  其实,这只是一幅画而已。
  最终的诗人,既不是劝善的人,也不是魔鬼的签约者,而是这三类人以外的第四种人,是手上执图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1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大国的崛起和树瘤的情结》
  我没有去过大兴安岭,那里似乎有很多直立挺拔的大树。
  我们国家是产煤大国,这又似乎能让人听见远古隆隆的很多倾倒卧下的大树发出来的声音。
  一位对柏杨树很熟悉的老人告诉我,柏杨树长到一定程度,枝干会发空,最后竟至于会死。
  我不知道其他树是怎么回事,就我看见的那几棵没有人看护,树干树皮干涩苍黄,生气尽失。
  我经常就在这树下读书。
  有两个国家的发展史很有意思。
  两个英系国。英国和印度。
  英国大工业时期,诗歌的产量很多,绝大多数属于“工会诗歌”,但是流传到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1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日本和德国。
  两个国家均属于二战战败国。承认不承认这两个国家都是在战争中得到的耻辱甚巨。他们本身都是善于思考的国度。特别从历史上看德国,更是勤于思考的典范。一场覆盖全国的战败,只会让这两个国家在“刺激”下跌倒后爬起来,这对物产贫乏的日本更是巨大 的考验,但是,他们都挺过来了,并且发展得让人不敢相信。在过去的三四十年,这两个国家一直在提醒世界,创痛并不只是让躯体罹患癌变,有生气的民族性格和氛围,也可以滋生出新生的血液,成为敌对国头疼的对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美国和中国。
  先说美国,美国是树瘤情结最重的国家,呈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这对于一个历史较短的国家,是有巨大意义的。正如一棵小树,需要园丁的培植,有经验的园丁,是在它枝繁叶茂之前,给予必要的刺激。如此这般,小树才不会长到一定程度,自然地倒下,成为不自觉的煤。
  中国在二战中虽享有战胜国的名誉,实无战胜国的战争利润。反而从这个战场收获的是难于估量的深重灾难。战后的一贫如洗,和小农意识的惯性复活,推动了社会活动导向,从胜利中走向十年的混乱。这“刺激”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不可谓不厚重。和美国的轻“刺激”相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我读书时身边的柏杨树,高大挺拔,但其实我知道,它们不如路边的梧桐,路边梧桐是经常有人去做维护的,还定期为它们剔去必要的树皮。这每一棵梧桐树,在两米以下都呈现出突兀的树瘤,我看见这些梧桐树十年二十年如一日的生长,它们或许不美,但是长得却很结实。不必害怕,有朝一日会像无人值守的古树那样轰然倒塌。
  这或许也是大国崛起时的树瘤情结。
  我们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已经成为这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应该有着受过创痛的经验和意识,为着祖国和个人,是不是应该尽力让这创痛辐射太过长久,让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在无忧无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订正:“是不是应该尽力让这创痛辐射太过长久”,创痛和辐射之间应有“不要”二字。向读者致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转新浪,地址2015:新年致辞——一个诗人的胡思乱想_谢克儿_新浪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诗人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个子比较矮的人,来到神面前,请求神帮助他变得更强,或者也可以变成另外一种生命。神答应他的请求,问具体需要什么,他请求:一要有翅膀可以飞,二要有点他自身民族的特性,他属于比较喜欢体验各种事物的一个民族。于是,他变成了一窝野蜂。它们采蜜的时候,一只野蜂的体验,会很快传播到整个族群。虽然野蜂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很无敌,但是野蜂有天然的敌人,这约束了野蜂的发展。于是,野蜂们开始思考怎样做强下去。经过很多尝试,它们发现,自己的攻击性让别的种群很害怕,于是,它们就制定了一个发展壮大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诗人的偶遇》
  有一位不是很熟的朋友,因为工作关系,需要一群人经常上他的办公室讨论问题,大冬天的,办公室没有取暖设施,大家因为不是很熟,对此事倒也没什么注意。一次,一位朋友感冒发烧,他一进屋就立刻觉得屋里不太对劲,仔细看看,才发现原来这个办公室一扇对外开的窗子,经年累月打开着。如果这位朋友没感冒,也会觉得没什么,可是人在病中,就十分的敏感,窗户大开,屋里空气不错,但在没有暖气设施的时候,无疑会丢失大量的热度,大家谈资很多,却从不曾留意这事,只是对当事人表示了普通的关心。最后,这位朋友也没好意思说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因为要承担大部分同行质疑和愤怒,所以两个职业是不能碰的,医生和教师。即便运气不好,所遇恰多属其中之害群之马你也不能提及其职业,而大家的常识是,咋就这样别扭呢??事实上,这俩职业从个体属性来说,直接牵动的是群体利益。很少有人直指某某工人如何如何,这就是常识。还有一个经验是不关我事不出头,在指医教二职时,显然也无效,有人会自动对号如座,完全忽略这个经验公式。不说碰到二个以上之\'害”,就是只碰到一位反复者,你也不能泛泛只提职业。而常识是一个人经常的职业性问题,至少需要某群体最低限的默认。所以为什么普通人不能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李白的神经病史》
  研究一个诗人不用编年体记录,而用断代体记录。结果就是一个人成长没了因果的连续。那么所有人的历史都可能编撰成神经病史。李白有可能是高级神经病,武则天可能是某院的荡妇淫娃,这种断代体记录,就凭着个人好恶而生。这种黑子的工具,虽说非常强悍,不过产生的\'笑\'果是非常明显的。也是国人喜欢的《葵花宝典》。历代太监必修之绝技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歌手之死和癌症手术后复发》
  中国传统医疗与西医之辨互联网上由来已久。抗辩一方基本是传统医疗。传统医疗有两个弱点:第一,理论体系和现代科学理论不能严密精准的兼容。第二,术上的无能。理论方面,传统医疗可以用疗效站稳立场,但术相关医疗实践,则不能不谨慎求真。要弄清这个问题,应该参考两方面的发展,扯到术,总的说来其实是个在人体上的解剖的学问,无论中西,要发展都免不了涉及数量巨多的医用尸体,这个问题无论中西都是绕不开的难题,他们的区别只是解决问题的易难程度罢了。传统医疗在华佗时期就有外科案例记载,它说明传统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传说:解词》
  当一个人被\'传说\'了,起码是确定了部分史实。否则,这个传说就没有传播的必要。按这个意义,\'传说\'是添油加醋的锦上添花之举,而非雪中送碳的从无授有之行。这是常识,不过现实中,指鹿为马者,比比皆是也!!那些颠覆常识的人视此为自己的权利,因为它起始的基础是无人反对。其实呢,国人是非常幽默的一个族群,你不是欺负我不敢站起耒反对你的指鹿为马么??那么我心里有一千万个在奔腾,直到你倒下,才真正拿大号棉拖掌其臭嘴,有人说,这不是阿Q精神么??确实是阿Q精神,但鲁迅一直在写,\'无论世事风云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提前到来的历史观》
  至少古人采取历史作文最基本的还是规范在某个完整事件。当代新学则不然,予取予求,断章取义,完全实现\"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历史观。比较经典和有趣的是\"以德报怨\"的用法。当然也有可能为了记忆的方便,选择性记录所谓的历史,比如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就很说明问题,习惯性的好恶为主的先给历史人物打分,然后倒溯采证基本事实。不能说最后写出的东西完全走样,起码这就不是一个学历史的人的基本素质。用只言片语替代完整的事实,用小事件替代大境界,最后产生的一定不会是闪光的思想,而会是光怪陆离天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对余秀华文学界应该怎么看》
  诗歌除了很多人文思想的承担外,传播也是其重要标志。余秀华的写作对诗歌的传播有推动作用,她在现下这个几乎封闭的诗坛,靠几个遗民流寇说\'要保护一个诗人,不捧,别捧高了人摔了怎办??\'但是,说这话的,也没怎么看见怎么去\'捧着\'别人。因为通过介绍,此人应该是先有诗坛以外的名声,才被《诗刊》倒逼着推介,所以这个意义上,她是超前于诗坛的传播动作的。她体现的正是现下诗坛所难于具备的号召力!!作为诗歌爱好者,对她的评价,借用一位老师已作出的这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中医不妨纳入神秘主义范筹》
  传统医疗受到攻击,有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它得不到一个正名的机会,学过中医的人,谁都知道中西医是两条腿走路,现在你要在制度上让他俩男欢女爱地搞结合,显然是过份地搞笑了。真的需要现代科学,中医才能立足生存,那么不妨让中医先神秘起来,至于怎么具体化,国人擅长于此的那可是无法数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不谢的春天 发表于 2015-4-22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天真!!中医经过100年的打击,早就成了死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读书》
  本人姓谢,算是小姓。谢姓写家著书立作者不算很多,但真能每本看完消化是完全不可能的,就算只读通一本完全消化也是件困难的事,所以我只挑了《冰心全集》,这样还是没有读完。并且每次重读某篇,感觉上亦有微微的不同。我这样的执着,原因是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师曾说过:她在学手术上是不怕杂家的,只怕\'专“家。尤其是那种一生只修一门的学者。当然,这话我是不懂,但基本上我随便就定了看书的偏斜度。我想这对绝大多数人并不算好提法,甚至这完全就是个馊主意。可它适合我。就这样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天真!!中医经过100年的打击,早就成了死尸。
  -----------------------------
  我觉得打死它的办法有无数种,那么救它的办法也会有无数种。至于救不救人倒在其次。中医在国内尚未给出合适的地位,城市论坛几个小喽罗就压的大部分人不好回击,所以救它的人,都算有点英雄气概的。这个是我比较在意的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为什么要操作方法》
  中国是思想多元化的国家,国人的思辩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娘胎里就会宫心计是其明显的特征。但是,当思想要转化成行动的时候,国人的能动力会奇怪地降低到脑残的地步。结果是:泱泱千年的文明史,一边是治学的覆盖,浩若星晨。一边是手术业的荒唐,闻人所不能。人类为什么要成长??成长的本质是离开幼弱的自己,达到程度不同的自给时期。吖吖学语的吃奶实质,只能存在于早期。越往后越需要能动力的支持。一个强大的国家,第一需要是操作方法,第二需要是操作方法,第三需要仍然是操作方法。操作方法是订制制度的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克儿2014 发表于 2015-4-22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拾垃圾是文化遗传》
  看电视综艺拾垃圾是习惯性的,不是为环保,而是为了翻检带来的一种实惠的满足感。我们什么节目最吸引人,1鉴宝,2超市大战。再火的电视都有疲劳期,唯这种节目寿命长,老少通吃。之所以有这种一家之言,是因为我把贴子发到杂谈,真的是秒沉啊,喊冤的,自恋的,辛苦的,无理的,一堆堆,一群群,本来还想捞自己的贴,结果\"拾垃圾\"基因发挥作用,花了几个小时看贴,直觉上是爱心不够用,象火柴梗遇到大风浪。自己辛苦写的贴,还没“男的那个不行“的贴子有实效性。自己贴子整个一大垃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