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武关道

[复制链接]
长安码头 发表于 2015-4-21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印度
一、走向与经地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于江南和岭南的一条交通要道。秦、汉、魏晋时期,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唐代定为“次路驿”,其交通地位仅次于“大路驿”潼关道,在经济、文化上的作用达于极盛。唐以后武关道失去国道地位,但作为一条中国西北与东南地区相联系的捷径,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武关的具体位置涉及路线走向。一种观点认为应在今丹凤以东的武关,亦称唐武关[26]。一种观点认为在今陕豫鄂三省交界处的荆紫关以西。《汉书·王莽传》记载绿林军西攻时,“拔析、丹水、武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长安码头 发表于 2015-4-21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印度
武关道蓝田县至黑龙口间有多条走向。一是由蓝田县溯蓝桥河谷至蓝桥,不越七盘岭;二是由蓝田县折向东北,溯灞水,经普化、马楼、玉山,再折东南分别沿灞水的两条支流流峪河谷或道沟峪河谷而行,亦可达黑龙口,史称“玉山路”。沿流峪河河谷而行,经张家坪翻越秦岭达黑龙口,即今西(安)界(牌)公路线。沿道沟峪河谷而行,东经庙坪、万军、南石门沟口,折西南至张家坪,与流峪谷路合。唐代修建了由商州折南行,经山阳县出漫川关,复经上津(今湖北省郧西县上津镇)达于荆襄的路线,称上津路。   宋、元、明、清时的武关道,基本沿用唐代武关道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长安码头 发表于 2015-4-21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印度
二、开辟与运用   春秋战国时期,秦楚等国多次兵出武关道进行征战。秦穆公二十五年(前635)、二十八年(前622),先后两次出兵攻打并占领位于秦楚邻界处的鄀国。   秦康公十年(前611),出兵荆襄助楚攻灭庸国。秦哀公三十一年(前506),派子蒲、子虎率兵车500乘沿武关道南去救楚。战国时期,楚数次伐秦,与秦军战于蓝田。周赧王十六年(前299),楚怀王在武关被秦劫持,囚于咸阳。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二十八年(前279),秦大将白起先后出兵武关道,夺取了楚国宛城以及郢、邓5城。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长安码头 发表于 2015-4-21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印度
三、沿途驿站   秦汉的亭、传设置已不可考。   唐代,位于武关道的蓝田关为六上关之一。《唐六典》记:“京城四面关有驿道者为上关。”唐初武关道即置驿。   由京师都亭驿东行,出通化门,经长乐驿、灞桥驿折东南行,即进入武关道。综合各有关资料得知,唐时武关道陕西境内共有驿站17个。   “蓝田驿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旧唐书》记,荆州刺史裴茂长流费州,宰相王搏贬崖州司马,均赐死于蓝田驿。   青泥驿,宋敏求《长安志》记为在蓝田县郭下。蓝田县亦名“蛲柳城”,《水经经注》曰:“泥水历蛲柳城南,魏置青泥军于城内,俗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长安码头 发表于 2015-4-21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印度
四、道路修治   武关道七盘岭至内乡处于崇山峻岭之间,道路崎岖,且多有猛兽,行人经此,皆提心吊胆。李商隐《商於新开路》诗云:“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峰房春欲暮,虎帘日初曛。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梢分。”足见其险峻。《太平广记·商山路》记:“旧商山路多鸷兽,害其行旅。”唐代各州设有“捕捉”之职,负责驱逐道路虎狼。为减轻夏秋季节洪水对道路的破坏,唐代曾多次明令修凿,或另辟新途。   唐中宗神龙元年至三年(705~707),崔曾建议中宗重修武关道,并作了部分改线。《旧唐书·崔传》记:“初景龙中,献策开南山新路以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长安码头 发表于 2015-4-21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印度
五、栈道遗迹   武关道自蓝田至商州市黑龙口一段,发现多处栈道壁孔、底孔、石级、刻槽等遗迹。   蓝桥河栈道遗迹,主要分布在蓝田县东南清水河口至甘塘一带蓝桥河西岸约3500米长的崖壁上,共计10处,55个壁孔,226个底孔。有些底孔上方的岩石上有人工凿成的槽痕。这段遗迹的突出特点是底孔高度密集,与一个壁孔相对,凿有数个至十数个底孔。底孔排列并非绝对作直线,而是从壁孔到最下层的底孔,有的纵列7个底孔,有的依山势由上而下从一排增加到两排,以增加栈道远山一侧的强度。最下层的底孔有一种特殊的排列形式,即两两并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