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玄乎,你看过割土蜂蜜的过程吗?

[复制链接]
陶灵 发表于 2015-4-26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德国
割土蜂糖真的有点神秘

  开县金峰镇宝丰村的洪世强养了20年土蜂,土蜂学名“中华蜜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中国独有的蜜蜂品种。20年前,可能是远处一群分桶的土蜂飞到洪世强家里后,他把它招到蜂桶里开始喂养起来,后来慢慢繁殖后分桶,有了现在的11桶土蜂。

  那天洪世强悄悄给我说:旧历二月三十早点到我家来“宵夜”,晚上割蜂糖,这两桶去年都没有割过,糖很好。我问怎么晚上割,他回答,白天“蜂子”要采粉,飞进飞出的,晚上都归位了。

  然后我指着屋檐下的蜂桶问:“是这两桶蜂糖吗??”他摆着手,压低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陶灵 发表于 2015-4-26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蜂桶用泥巴合牛粪敷成
  蜂巢是蜜蜂的家,养蜂人为了取蜂蜜,让它们把巢筑在蜂桶里。蜂桶用竹篾条编成圆筐,上下用木板封口,筐壁用泥巴混合牛粪敷好,透气不透风。蜜蜂是变温动物,它的体温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改变,冬季巢内温度低到13℃时,它们互相靠拢,结成球形团在一起,提高蜂巢内的温度。
  蜂桶挂在屋外能遮风挡雨的地方,屋檐下、树荫下、猪牛羊圈旁都可以,洪世强有3只蜂桶甚至挂在了猪圈粪池旁边的墙上,那里晒不到太阳。蜂桶不仅要遮风挡雨,还要避免强烈阳光照晒,太阳大的时用篾巴折遮挡。
  蜂桶挂在粪池旁边看起不舒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陶灵 发表于 2015-4-26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蜂巢是蜜蜂的家,养蜂人为了取蜂蜜,让它们把巢筑在蜂桶里。蜂桶用竹篾条编成圆筐,上下用木板封口,筐壁用泥巴混合牛粪敷好,透气不透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陶灵 发表于 2015-4-26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取蜂糖为什么叫“割”蜂糖
  割蜂糖时需要的工具:木楼梯、绳子、箩筐、板凳、竹甑盖,早已准备好了,放在院坝里。吃过晚饭——洪世强说的“宵夜”,开始割糖了,他请来了也是养蜂人的妹夫帮忙。
  取下蜂桶后,因为蜂巢在桶上口,只取开桶底的封口木板,颠倒过来放在板凳上,用竹甑盖盖住桶底口,甑盖手柄用绳子系着,另一头挂在木楼梯的梯步上。洪世强和他妹夫头戴纱布面罩,手持木条轻轻敲打蜂桶壁,让粑在桶内壁的蜜蜂离开,聚集在甑盖内。过了差不多20多分钟,洪世强妹夫把绳子穿过梯步拉住,轻轻吊起甑盖,洪世强看看上面聚集了多少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陶灵 发表于 2015-4-26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割取蜂蜜时需要的工具:木楼梯及绳子、箩筐、板凳、竹甑盖,早已淮备好了。
  
  蜂桶取下来后上下颠倒过来放在板凳上,取下桶底的木板,用竹甑盖盖住,甑盖手柄用绳子系着,另一放在木楼梯的梯步上。头戴纱布面罩的养蜂人手持木条轻轻敲打蜂桶壁,好让粑在桶内壁的蜜蜂离开,聚集在甑盖内,
  
  拉住绳子,轻轻提起甑盖,看看上面聚集了多少蜜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陶灵 发表于 2015-4-26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蜂桶内的蜜蜂差不多都聚集在甑盖上了,把甑盖栓吊在木楼梯的梯步上,搬开蜂桶。
  
  蜂桶内呈现金黄色的蜂巢,蜂蜜就饱含在巢内。蜂巢粑在桶壁上,养蜂人用竹片把它凿开。养蜂人不喊蜂巢,这名字不接地气,太书生气了,蜂巢是一片片的,形象地叫“折子”。
  
  
  然后把蜂桶提起来,“折子”留在了板凳上
  
  用竹块一片一片地把“折子”分割下来,装在盆里。我这才明白,洪世强为什么不叫取蜂糖,而称“割”,确实是割下来的,仍然形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陶灵 发表于 2015-4-26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割完“折子”蜜蜂归位蜂桶
  割完“折子”,蜜蜂要放回蜂桶内。解下梯步上的绳子,放下竹甑盖,翻过来,置放在箩筐上,再罩扣上空蜂桶,桶顶口盖好木板,桶底口空着,并垫三支筷子,留有缝隙,让没罩住的蜜蜂和爬在甑桶外壁的蜜蜂好回到桶内。
  桶外的蜜蜂很多,洪世强妹夫舀来一瓢水,朝着甑盖口喷了一阵水雾,促使蜜蜂尽快回到桶里。
  我们把蜜蜂们留在了院坝的黑夜中,让它们自己慢慢回桶里去吧,因为还有最重要的事等着去做:挤蜂蜜!!
  蜂蜜饱含在“折子”里,“折子”是蜂蜡,不能食用,用纱布袋装上,使劲扭转,蜂蜜慢慢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陶灵 发表于 2015-4-26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割完“折子”,蜜蜂要放回蜂桶内。解下梯步上的绳子,放下竹甑盖,翻过来置放在箩筐上,再罩扣上空蜂桶,桶顶口盖好木板,桶底口空着,并垫三支筷子,留有缝隙,让没罩住的蜜蜂和爬在甑桶外壁的蜜蜂好回到桶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陶灵 发表于 2015-4-26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桶外的蜜蜂很多,舀来一瓢水,朝着甑盖口喷水雾,促使蜜蜂尽快回到桶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兰花村的流浪狗 发表于 2015-4-26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非洲地区
文中说:这两桶去年都没有割过。
  那么证明这两桶有至少2年时间了。
  可是你自己看看蜂桶,分明就是新做的
  楼主!!你丫要当托还是敬业一点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陶灵 发表于 2015-4-26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蜂巢,也就是“折子”。遮在巢孔上面的应该就是蜂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陶灵 发表于 2015-4-26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蜂蜜饱含在“折子”里,“折子”是蜂蜡,不能食用,用纱布袋装上,使劲扭转,蜂蜜慢慢溢了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牙初见 发表于 2015-4-26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法国
我们都吃有添加剂的蜂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cuqing 发表于 2015-4-26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叙利亚
这东西小时候我老家涪陵也有,我拿棍子捅了一下,然后一辈子都忘不了它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n1star 发表于 2015-4-26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我看贝爷把你所说的折子都一起吃了,还好吃得很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对花饮醉 发表于 2015-4-26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绝无仅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siaer 发表于 2015-4-26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虽然土的好,但环境太差,还有用嘴喷雾那个图片,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哎相当低调 该用户已被删除
哎相当低调 发表于 2015-4-26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小蜜蜂的劳动成果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鹤见知利子 发表于 2015-4-26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蜂蜜不要给小娃儿吃,尤其是1岁以下的,你们个人看有好多细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黑灰d 该用户已被删除
黑灰d 发表于 2015-4-26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这东西小时候我老家涪陵也有,我拿棍子捅了一下,然后一辈子都忘不了它们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食辣酒稳 发表于 2015-4-26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澳大利亚
这个生产工艺看了不敢吃,还牛粪做的蜂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隐姓埋名 发表于 2015-4-26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小时候也见过养蜜蜂,但是都是有木板做的四四方方的,这种蜂桶还真的没见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天下兴亡多少事 发表于 2015-4-2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澳大利亚
挤蜂蜜的时候手太脏,有点怕吃。还是叫他们把手洗一下,把指甲剪一下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野生小番茄 发表于 2015-4-26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我家有养4桶蜜蜂,一个花期只有几斤糖,决对的正宗,干净,这样叔叔手太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unny9575 该用户已被删除
sunny9575 发表于 2015-4-26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旧历二月三十\"这是什么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南国断肠人 发表于 2015-4-26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神秘个啥子嘛,我屋年年割,坐标,石柱县黄水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ttfqsc 发表于 2015-4-26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匈牙利
现在养中华蜂都用专用蜂箱和蜂巢,再用摇蜜机摇,摇完蜜,蜂巢可以循环使用,原来的那种用手挤蜜的方法,挤一次蜂巢报废,损失很大,也不卫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p2229996 发表于 2015-4-26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以前只t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p2229996 发表于 2015-4-26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捅过马蜂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in_xinwei 该用户已被删除
xin_xinwei 发表于 2015-4-26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这个很贵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