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山县冶在贵港南江村的铁证如山。

[复制链接]
桥圩王二姐 发表于 2014-5-31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布山县是先秦时的桂林郡及汉代时的郁林郡郡治所在地,布山县治在贵港南江村,虽已为绝大部分史学者认可,但仍有极少数人持异议,现记者就从掌握的材料来再次考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9069669 发表于 2014-5-31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俄罗斯
一、从郡治位置方面考证。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郁水》篇里说,“郁水东经布山县北,郁林郡治也……又东入阿林县,潭水注之。”有人仅以文中“东”、“北”二字取义,就说贵港不在郁江的最东面,南江村不在郁江的北面,从而否定布山县治在贵港。根据原文解读,应为郁水东去流经布山县北面,此处即为郁林郡治,再往东流进入阿林县,有潭水注入。这一点,清人吴承志在《汉水地理志水道图补正》中也说到:郁水即今郁江,潭水今为柳江(柳州在汉时地处潭中县),阿林即今桂平,布山即今贵县。上述记载的“东经”即是东去经过的意思,郁江(郁水)上接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桥圩王二姐 发表于 2014-6-1 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二、从县名起源方面考证。有相关人士说研究地名的起源、词义、演变、转译以及命名时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等,可为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史料;地名与城址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地名的起源地对考证古代城址的所在地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是的,桂林郡而后称郁林郡郡治布山县,县名就是起源于先秦以来,特定环境下生活着的老百姓的口语。
“布山”二字,是壮人的口语,壮人使用的壮字。秦时布山县地属百越族群中西瓯部族的聚居地,西瓯人就是壮族的先民,壮族先民以壮语起了县名,并用壮字记录了下来。
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桥圩王二姐 发表于 2014-6-1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的《壮族通史》记载,秦汉时期,郁江两岸的住民绝大多数是壮族的先民,中原地区汉族移民约占土著壮族人口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具体执行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实施的“抚剿”政策,团结和利用少数民族中的上层人士,组成当地的统治集团,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服务。特别是远在岭南广阔的壮区,不可能派来那么多的汉族官员(时称流官),郡守以下的县、里、亭官员多用了壮族中的上层人士,对郡、县等行政区域名称,是征求了壮族的上层人士,或由壮族的上层人士直接命名。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张声震主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桥圩王二姐 发表于 2014-6-1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三、从墓葬文化方面考证。从秦桂林郡至汉时改称郁林郡及其郡治布山县,如此长时期存在的一个泱泱大郡和泱泱大县,其郡治县治周边没发现上规模的古墓是难以想象的。贵港古墓群南起郁江,北到七里桥,西从贵糖起到东面铁路桥,分布范围南北二点五公里,东西七点五公里,在这个范围内汉墓分布密集,星罗棋布,连绵不断,这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最有力的物证。已经挖掘的五百多座汉墓,发现了一批烙有“布山”戳记的漆器和刻有“布”字铭文的铜器,这些戳记铭文,就是当年的先民们为后人留下布山县治就在贵港的真实的文字记录。
有人说,贵港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桥圩王二姐 发表于 2014-6-1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四、从城址遗址方面考证。尽管贵港南江村的古城墙只是依稀可见,也尽管江北岸原贵县县政府旧址近来挖掘出的文物有汉代的砖瓦等材料,有规模的古城墙古护城河遗址,看似古郡治县治之地。不错,那是古州治县治。清光绪版的《贵县志》等记载的大量文献证明,布山县治在南江村。布山县几经改名,到隋唐称为贵州,唐元和年间贵州刺史谢鹏把州治从南江村迁到郁江北岸,两地隔江相望,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承一脉相连。南江村作为布山县治,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至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的八百多年间,出土的文物和留下的遗址,以及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桥圩王二姐 发表于 2014-6-1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虽然近期在原贵县政府遗址出土了一批两汉文物,这不能否定南江村置过布山县城,也不能否定县城北迁的过程,也不能说明原贵县政府遗址就是布山县遗址。行政中心北迁时,能用的东西特别是砖瓦一般还是搬过去。北迁的新址,与原址一江之隔,作为郡治、县治周边地区,早在汉代就有了县辖的其他常设机构、圩场、村舍,今日出土汉代的遗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桥圩王二姐 发表于 2014-6-1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吴国孙权派陆绩任郁林郡太守,陆绩率领军民修筑城墙,城垣厚约三尺,残砖犹存,遗址可辨。宋朝抗金名臣李纲1126年谪云南,路过贵州(贵港)游南山寺,留有《次贵州》七律一首,其中“陆绩故城依石■,葛洪遗灶俯江湄”二句,可以看出当时李纲在南江村,还很清楚地看到三国时陆绩修筑的郁林郡布山县城墙,表明了城墙附近有石山,即以狮山为中心的廿四峰。南山寺依着的狮山,有个大岩洞,旧称葛仙岩,晋代药师葛洪从广东来此地采药炼丹。如今,狮山岩洞右边的葛洪遗灶仍在俯望着郁江边。而唐初在郁江北岸设置的州城县城,一直到二十世纪末的一千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桥圩王二姐 发表于 2014-6-1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虽然近期在原贵县政府遗址出土了一批两汉文物,这不能否定南江村置过布山县城,也不能否定县城北迁的过程,也不能说明原贵县政府遗址就是布山县遗址。行政中心北迁时,能用的东西特别是砖瓦一般还是搬过去。北迁的新址,与原址一江之隔,作为郡治、县治周边地区,早在汉代就有了县辖的其他常设机构、圩场、村舍,今日出土汉代的遗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桥圩王二姐 发表于 2014-6-1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桂平噢据史籍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后,以其地置桂林、南海、象三郡,为广西乃至岭南地区设郡县之始。但这三郡却是有郡而无县之记述。“布山”作为县的地名出现,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郁林郡条,布山被列为汉郁林郡所.十二县之首县。按《续汉书?郡国志》“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的规律,布山县无疑是汉郁林郡治的所在地。该书还提及,郁林郡是汉武帝从前代秦桂林郡更名而来,加上西汉初年割据的南越国赵佗政权所控制的郁林郡地区,其行政机构基本上还是沿袭秦制的情况,因而史学界一般都推断布山应是秦置县,也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桥圩王二姐 发表于 2014-6-2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以上文章不代表本人,这是历史相关人士研究学手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藤县天平镇大妹 发表于 2014-6-2 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桂桂AA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藤县天平镇大妹 发表于 2014-6-2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乐观的我爱打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藤县天平镇大妹 发表于 2014-6-2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小号出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藤县天平镇大妹 发表于 2014-6-2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壹号冷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藤县天平镇大妹 发表于 2014-6-2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东门三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藤县天平镇大妹 发表于 2014-6-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浔城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藤县天平镇大妹 发表于 2014-6-2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桂平之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藤县天平镇大妹 发表于 2014-6-2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桂平南木山塘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藤县天平镇大妹 发表于 2014-6-3 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钟华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藤县天平镇大妹 发表于 2014-6-3 0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桂平佬儿不鸟楼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