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刚刚去过 发新帖
楼主: 上海人2013 - 

大江东去

[复制链接]
笑看天下大同 发表于 2015-4-23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俄罗斯
古代科举同时也是文官的资格考试,类似今天的公务员考试。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是一个进入门槛的考试,走进大门之后,将来的考核、晋升则很少再有考试。古代科举制度与文官制度的结合要比今天紧密一些。科举的成绩虽然与做官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确实有一定的关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笑看天下大同 发表于 2015-4-23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俄罗斯
古代学历、文官合二为一的科举考试被现代社会分开后,不应该只留下学历考试,而没有文官考试。现在公务员入门考试还比较初级,应该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加完备的文官考试制度,让古代科举制度的精髓,在现代环境中,再次发挥有效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笑看天下大同 发表于 2015-4-23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俄罗斯
北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潮州人要修韩愈庙,也就是韩文公庙,尽管韩愈在潮州只待了几个月,很快回长安了,但是当地人一直把他当成圣人来敬畏。在韩愈离开潮州二百七十多年后,潮州人给韩愈立庙,然后特意请苏轼给庙碑写一段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笑看天下大同 发表于 2015-4-23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俄罗斯
接受这个神圣使命的苏轼,已经55岁,在扬州当官,经历了人生的挫折甚至屈辱。本来想在庙堂大干一番事业的他,总是被贬来贬去,这种遭遇倒是让他与二百多年前饱受贬斥的韩愈有了共同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笑看天下大同 发表于 2015-4-23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俄罗斯
苏轼意识到,虽然他跟韩愈都是经常被朝廷排斥的人物,但是,在唐宋的文化领域里,他们还是掌握着话语权,占据着很高的位置。他们虽然是匹夫,却决定了天下的文化与文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笑看天下大同 发表于 2015-4-23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俄罗斯
正因为有这一层经历和感悟,苏轼写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一个普通人能成为百代的师表,一句话能成为天下的规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笑看天下大同 发表于 2015-4-23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俄罗斯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韩愈做到了这一点,苏轼也做到这一点,这句话既是对韩愈文化地位的定论,也是苏轼对自己的期许。没有高的身份,不等于没有高的使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上海人2013 发表于 2015-4-23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芬兰
苏洵年少无行,到二十七岁方发奋读书,二十九岁生下苏轼,三十一岁生下苏辙。后人提起“三苏”,多称道“一门三进士”,其实不然。以苏洵之大才,为什么二十年科举不中呢??除却宋代进士一科选拔名额较少,一般一科就是二三十人,最重要的就是源自苏洵倔强傲岸、无所顾忌的性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上海人2013 发表于 2015-4-23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芬兰
苏洵把自己所做的一些文章献给文坛宗师欧阳修。欧阳修一看大为赞赏,又把苏洵推荐给朝中大臣,京城文学之士纷纷颂扬苏洵之文。苏洵本该平步青云,展开美好的仕宦之图。可是,现实却非如此。因为苏洵的傲骨,不知不觉当中得罪了好些人,其中就有知制诰王安石和宰相富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上海人2013 发表于 2015-4-23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芬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笑看天下大同 发表于 2015-4-23 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俄罗斯
“语言中的敏锐性是可以打破国界的,不管你在中国还是丹麦。”在接受腾讯文化专访时,丹麦文化大臣玛丽安娜表示。她喜欢唐诗宋词,也欣赏李白和苏轼。她正致力于中国与丹麦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丹麦文化大臣:苏轼、安徒生很相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笑看天下大同 发表于 2015-4-24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俄罗斯
今年72岁的玛丽安娜她的办公室在哥本哈根一幢建于18世纪的老房子里,面向市中心。办公室很宽敞,四面墙上都挂着丹麦“表现主义”与“野兽派”艺手术家汉斯描绘热烈双人舞蹈的画作。玛丽安娜发现,苏轼与安徒生有“相似的幽默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笑看天下大同 发表于 2015-4-24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俄罗斯
今年72岁的玛丽安娜说,我对比过一些中国和丹麦的诗歌以后发现,有些看似面无表情、不声不响的幽默感挺相似。比如苏轼这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简直就是安徒生的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西宁曾中 发表于 2015-4-24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欧盟
元芳,你怎么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