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河南孙建设 -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复制链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可能又有人质疑:你说的这些有证据吗??再说,“作者自云”他后半生“茅椽蓬牖,瓦灶绳床”,怎么能说他衣食无忧??记者不得不再次说:那个“作者自云”模仿的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口吻,对应的现实人物应是李煦、曹寅的儿孙们,他们是皇帝的奴才,倚仗着皇家的残羹废水养得肥肥的,却一技无成;若皇帝老儿卡断了他们的供给,这些人凭什么生存??而作者呢,汗毛尖上挂的都是才华,无论是行医还是当塾师,你看看贾珍对张友士、林如海对贾化的尊敬程度,还能饿得着他??就是这些都不干,抄本《红楼梦》就能卖数十金呐,他用得着像只乞怜犬那样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毫无疑问,《红楼梦》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奇书,不仅以前没有,以后也极难再有,因为它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三大要件:一,特殊的文字。要写出“表里皆有喻”,越深越奇这样的书,只有汉字能够承担得起,因为一个汉字自身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哲理,其它文字无法与之相比。二,特定的背景。满清入主中原,具有外夷入侵、以从欺主、家人内讧三种性质,这样的社会环境本身就很特殊,加之汉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含,才为《红楼梦》的孕育提供适应的土壤。三,特异的人才。具备相应的条件,不等于奇迹必然发生,只有像《红楼梦》的作者那样,既有渊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行文至此,突然从上海传来消息:灵学会费尽心机,没能找到曹雪芹先生,不得不请曹寅及其族人,经查,族中并没有名叫“雪芹”之人。接着,就请他们破解“一从二令三人木”之谜,曹寅及族人都大眼瞪小眼,开不得口。后来灵学会请到“畸笏叟”,他的回答是:“此语并非指阿凤而是指满汉关系,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前者汉为主,满为附国,故有‘一从’;中者‘原外狼’入主中原,‘男子’汉沦为奴隶,故有‘二令’;后者‘男子’汉觉醒,把‘女儿’休了,故有‘三人木’。长安的‘女儿’只得跪在金陵的‘男子’汉面前乞求生路,故后句为‘哭向金陵事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题外话
  
  记者是红学界外的小人物,本不想,其实也没有资格与谁争议什么,而是觉着一个“曹雪芹”不仅牵动着许多大学者的心,就是一国百姓甚至连小学生也是魂萦梦绕,因此就忍不住有此多舌,算是梦人梦语吧。如果你以为全是废话,鄙人向你道歉:对不起,耽误你的时间啦!!要是有人觉着多少还有点可取之处,记者不胜感激,并附带再说三点:
  ㈠.《红楼梦》与《义勇军进行曲》
  当中华民族遭受外敌入侵,中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义勇军进行曲》应时而生。一曲悲歌,唤醒四亿昏沉沉的国民,万众一心,筑起新的长城;一声怒吼,使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次说质异。那句“一从二令三人木”就把满汉矛盾与中日矛盾从实质上区别开来:在满清入主中原前,汉满关系是主从关系,就算是主人与仆人吧,总的来说还算一家人;只是这个奴仆太猖狂,竟敢借助暴力手段,来个仆主倒置,这对作惯了主人的“男子”汉来说,肯定是不能接受的。而中日之间不具备这种主从关系,当然不能定性为内讧,而是强盗入室。一家人无论怎么闹内讧,强盗来了,就会携起手来共同对外。从这一点看,二者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有个问题值得深思:日本比女真强大得多,为什么日寇入侵遭到惨败而满清能在中国统治近三百年??原因当然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㈢.中国,中华民族与华夏文化
  中国是个神奇的国度。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他三国的文明早已源枯流绝,唯独古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为什么??这种神奇,就源于华夏文化。
  在夏朝前夕,已形成五大集团:中间的为华夏集团,四周分别为:南蛮、北狄、西羌、东夷。华夏集团的活动范围大约相当于今天的郑州市,方圆不过数百里,人口或许仅有数千,正是他们燃亮了华夏文明之光。华夏集团最先迈进奴隶制国家,因地处五大集团之中,故称中国。中国人把自己称作夏人。篆文“夏”上为頁,表人首;下为“夂”,象人足;两侧有双手形。一个“夏”字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其三,华夏人与中华民族。最初的华夏人就是夏人,故许慎释为:“夏,中国之人也。”⒃借用一句法律手术语,华夏人就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而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境内的华夏人的集合体,不用说,这个集合体随着中国疆域的扩展也在不断增强壮大。正如“中国”的概念在同一时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一样,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理解亦然。仍如清代,汉人不会把满人视为“中华民族”的成员,故要立誓驱逐满夷;而统治者以为满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核心。
  其四,神奇的“中国”与华夏文化。不论你信不信,中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一路走来,一路神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⑴.转引自胡适《红楼梦考证》。
  ⑵.《红楼梦考证》,《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
  ⑶.《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
  ⑷.《跋〈红楼梦考证〉》,《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
  ⑸.《答蔡孑民先生的商榷》,《胡适文存》,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
  ⑹.《跋〈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转引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⑺.《影印〈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的缘起》,转引自《脂砚斋重评石头记》,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各位朋友:感谢您的关注和鼓励,因为您看到这里时,已经读了12万两多字了,真的辛苦您了。发帖人孙建设和作者孙振魁在这里向您表示感谢。关于《红楼梦》的其它问题,比如庚辰本真伪的讨论等将在整理完成之后与大家见面,希望能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祝朋友们学习愉快!!阖家幸福!!再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研究性学习帖--《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作者:孙振魁
  
  据甲戌本第一回载:那块大石头上天生有篇奇文,故称《石头记》;空空道人抄回来后改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若以此论,该书在1754年就已增删五次,且五易其名,依次为:《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接着又有脂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这就有点儿怪啦:甲戌年就已经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写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这个帖子太长了,不能一气读下来。况且组织得零乱,观点也不突出,越看越郁闷。
  必定在脂批本里出现了“曹雪芹”三个字。
  我就想知道历史上有没有曹雪芹这个人。如果有,证据的材料是啥??
  如果有曹雪芹这个人,那他和红楼梦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么证据的材料是啥??
  如果楼主乐意上传帖子,那么你只管提供材料就可以了,不必加以评论。绝大多数城市论坛社员会比你评论得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有麻子的袋鼠 发表于 2015-4-26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挪威
曹雪芹是笔名,鲁迅也是笔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嘻嘻红门 发表于 2015-4-26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记者以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因为“曹雪芹”三字与《红楼梦》中的其他人物名字一样,只是作者创设的一个符号,并非实有其人。若把它看成是作者的笔名,当然无可厚非;要是硬把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落户到曹寅的族中,那就是“户籍警”在徇私舞弊。
  ——————————————————————————
  “户籍警”,比喻的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好了和尚 发表于 2015-4-26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韩国
曹雪芹是书中的名字,鲁迅有把自已的名字写在文章中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sbhyf 发表于 2015-4-26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有道理,纯属个人喜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sbhyf 发表于 2015-4-26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好帖留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asbhyf 发表于 2015-4-26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瞑??

  胡先生接着说:“这首诗给我们四个重要之点:
  ㈠.㈡.。
  ㈢.曹雪芹的儿子先死了,雪芹感伤成病,不久也死了。据此,雪芹死后,似乎没有后人。
  ********************************
  胡適之基本文化知識不夠。孤兒,是死了父親。敦誠\這個詩,說曹雪芹死後,留下一個孤兒。而不是胡適之說的“曹雪芹的兒子先死了,雪芹感傷成病,不久也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江山鱼龙 该用户已被删除
江山鱼龙 发表于 2015-4-26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索隐派的最大硬伤和考证派一类,对文学的写意之美毫无感觉,


  胡猜瞎想,离奇恶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汪臭臭 该用户已被删除
汪臭臭 发表于 2015-4-26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喜欢读红楼的朋友加群讨论 1402069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中国批发商 发表于 2015-4-26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荷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半夜无处可去 发表于 2015-4-26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科威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