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沧桑之变

[复制链接]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城市,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
  
  “城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是港台著名文化地理学者陈正祥先生提出的观点。中国古代的城数量之多,面积之大及其特点是为世界各地无法相比的。元代末年到中国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对中国有如此数量多且面积大的古城赞叹不巳。据陈先生统计,我国古代城市出现于2000年以前者,数量有近千座之多。但在如此众多的古城中,曾经作为一代王都,而又至今未移动位置,在古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现代都市者就为数不多了。长沙,即是这类寥若晨星的古城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古城长沙,才有幸被定为我国首批的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一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除地理环境外,气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由于长沙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长沙一带乃至整个湘中的气候都较为特殊。影响长沙气候的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长沙位于我国东南部,属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很明显,冬冷夏热;二是长沙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梯级,距海较远,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因此冬冷夏热的大陆性气候特征较明显;三是长沙所处的湘中地区,由于地质时代的升降运动,造成南高北低的地势,特别是其南有五岭,东有幕阜山,西有雪峰山,北为洞庭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根据历年的考古发现,特别是1985-1987年全市的文物普查,长沙地区共发现相当于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址约40处,其中长沙、望城两县22处,现市区内2处,已经发掘的除腰塘遗址外,还有市区河西的黄家洲、长沙县的鹿芝岭月亮山、浏阳城关樟树潭、宁乡黄材等。另外,在长沙市内发掘的战国和汉代古墓中也经常出土有石斧、石奔 等新石器时代的工具。
    以上所述各处时代距今4000至4500年的遗址。从调查的情况和采集、发掘出土的文化遗物考察,本地区这一时期的遗存的特点是数量较以前大大境加,遗址面积也较大,但遗物堆积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长沙地名的由来
  长沙作为地名,应出现于城市形成以前。长沙一名最早见于《逸周书吠趸崞?罚?兑葜苁椤酚置?弛V苁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楚人入湘和楚越民族的杂居
  商周之前,活动于长沙一带的是三苗部落。《战国策肺翰摺芳俏馄鸬幕八担骸拔粽撸??缰?樱?笈眢恢?ǎ?矣卸赐ブ???纳皆谄淠希??馍皆谄浔保?汛讼找玻???簧疲??矸胖鹬?!迸眢患唇褊堆艉?W笈眢唬?叶赐ィ?浞段г诮窈?稀⒔?鞯谋辈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滨临湘水的战国古城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击败越王无疆的进犯,“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越国从此而灭亡。从楚灭越至前223年秦灭楚100多年的时间,长沙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虽然在前278年,位于湖北江陵的楚国都城郢城被秦攻占,楚王室全部东迁至安徽的寿春,但因为秦军主要是追击楚的王室,无暇顾及楚国南陲的长沙,所以长沙的发展和繁荣,并未由于楚都城被占领而受到影响,反而因郢城不能随王室东迁的大批工匠和商贾纷纷南下而更加繁荣,他们偏安一角,在滨临湘水的这块沃土上建设起了古城长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东界:1952年,修建五一路时,在省二轻厅的前身手工业管理局地下约7米处发现现唐代木船,船长约4米,周围积满淤泥。另外,在其北面的蝴蝶大厦挖基础时发现地下数米处全是淤泥,这些情况说明此一带唐代尚是水域。1980年,长沙市图书馆在定王台修建新馆时,考古人员配合基建在此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东汉时期的墓砖和唐宋时期的遗物堆积。1995年,工商银行在五一路市委大院内基建,发掘了1座东汉双室砖墓,出土了陶灶、井、仓等模型冥器,还有数座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水井。另外,市委大院西南藩后街口的老干活动中心,1995年底至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城市的折光---独具特色的长沙楚墓
  写长沙楚城,不可不谈长沙楚墓,这不但是因为墓能证明城的存在,界定城的位置的范围,更重要的是有很多城址内无法保留的文化遗物,在墓葬的深埋而和旧的埋葬制度刻意保存之下,大批的珍贵资料能历数千载而幸免于难。这些资料充分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沙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墓葬分布:长沙已发掘的约3000座楚墓,基本都分布在战国长沙楚城的周围,除湘江西岸的银盆岭、岳麓山有为数不多的战国晚期楚墓外,其他主要都在湘江东岸。湘江东岸古代是岗峦起伏的丘陵,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长沙发掘出土的楚墓3000余座,除个别的如张公岭墓地等情况外,基本上都在上述范围之内。从长沙楚墓出土的文物,我们不但可分析出长沙城的位置规模,还可论证其在商贸、经济、文化等方面城市的功能和设施情况。长沙楚墓出土文物较有特色的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类是铁器。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铁器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据湖南省博物馆高至喜先生统计,从1951-1964年有186座战国楚墓出土铁器共241件,品种30多种,主要有锄、铲、石奔、斧、镬等生产工具,及鼎、夹、带钩等生活用具,占总数的70%。1964年以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青阳,战国长沙别名的疑案
  长沙地名出现于西周初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至战国时期,长沙作为楚国的产粮基地,就很有点名气了。但至后来,长沙城突然冒出一个别名---青阳,为长沙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1000多年来,关于青阳之称,一直有不同的意见,至今都是一段尚未了结的“公案”。
    一种意见认为长沙古代就有青阳之称。《史记非厥蓟时炯汀分杏幸痪浠埃骸熬M跸浊嘌粢晕鳌保?铣?蔚呐徭峒?狻妒芳恰肥痹谡舛位跋录恿艘桓霭赣铮骸啊逗菏榉邹阳传》:‘越水长沙,还舟青阳。张晏曰:青阳,地名。’苏林曰:‘青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设治伊始的秦长沙郡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9载:“潭州,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这是现见于历史记载的长沙设置治所之始。秦灭楚俘虏楚王负刍是在前224年,但随即楚将项燕又立昌平君为楚王,反秦于江南。至前221年,秦将王贲再攻楚,“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和其王,遂定其荆地。”秦灭楚后随即灭齐统一全国。据此,长沙设治的时间应在前224-前221年之间。
  
    秦长沙郡设立以后,以湘县为郡治。这个湘县应即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西汉长沙国都“临湘故城”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将一批助其得天下的有功之臣分封为诸侯王。秦的番阳令吴芮因率越人助刘灭秦有功,被封为长沙王。前202年,将秦的长沙郡改为长沙国,长沙郡附廓之县“湘县”改为“临湘县”,于是长沙首次成为诸侯王国的都城。关于长沙城较为详细的记载也是从此时开始,最早较详细记述长沙城是北魏人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水经注》“湘水”条云:
    “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又径般官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又右径临湘故城西,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水经注》“湘水”条沿湘江从南向北记述到临湘故城后,说:“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此时所言之“故市”应是汉以前的“市”,而临湘新治则是两晋分立湘州后,州下属的长沙郡郡治迁到城南之外,而郡下属的临湘县县治则往北移到城外“故市”的北面。这“故市”和“临湘新治”的作用和其具体位置究竟怎样呢??
    市作为一种交易场所,它的出现要早于城,古文献中有“神农作市”、“祝融修市”的记载,据《易经》记述:神农氏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见远古时代市的规模已相当可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长沙园林名胜的滥觞
  中国的园林建筑,从古代至今天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商代纣王修造鹿台,建酒池、肉林带有传说色彩,尚不可信的话,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修建离宫则既有文献记载,也有考古发掘资料证明。《国语烦?铩吩兀骸傲橥跷?禄??ā??薄!妒芳欠楚世家》云:“灵王七年就章华台。”《水经注》记载漓湖“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五十丈。”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证实,楚灵王修的章华台,就在湖北江陵的楚国都城故址纪南城东约50公里,现属潜江县龙湾镇马场湖村,遗址总面积220余万平方米,尚存十余个夯土台基,出土了大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长沙成为诸侯王国首府以后,城市的发展较快,不但沿湘江东岸向南北扩张,而且越过了湘江,湘江西岸从岳麓山至银盆岭、三汊矶一带成为西汉时期的重要墓葬区,从50年代开始至今已在这一带发掘了数百座汉晋六朝时期的古墓葬,其中主要是西汉墓,1975年发掘的陡壁山西汉曹巽墓,1978年发掘的象鼻山大型木椁墓,1993年发掘的望城坡大型木椁墓,均为西汉长沙国吴氏王族成员墓葬。特别是西晋麓山古寺的出现,以及晋湘西县和新康县等县城的分立等,使湘江两岸的交通已成为必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长沙古城出现了津渡,并发展成为津城。据《水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现在三汊矶处的“北津城”可能即为《水经注》所述的三石戌。古长沙的戌出现于战国时期,为防御越人的侵袭,长沙楚城曾在城东越过浏阳河的张公岭设戌。前323年楚灭越后,威胁消除,城东防御削弱,张公岭战国墓地的晚期楚墓骤减就证明了这一点。秦汉六朝时期,长沙的防御重点变为沿湘江的南北通道,卫戌处所除由上述津渡发展而成的南、北津城外,据《水经注》记载还有戌所数个。
    依《水经注》所记,南津城所对的湘江西岸有“桔洲戌”,南朝时期“故郭尚存”。按南津城在猴子石,则“桔洲戌”的位置大约在今靳江河临湘江处的北岸。19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寺院建设的鼎盛时期
  寺院是佛教传教的场所,是外来文化。佛教大约在汉代传入我国。在经过了长期的两种文化的互相影响之下,结合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内容的寺院建筑,更具有东西文化交相辉映的宗教色彩,给我们的城市建设增添了新的风貌,并且还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
    长沙最早的寺院是268年僧人竺法崇在岳麓山创建的麓山寺。尔后,两晋至五代的佛僧在麓山与湘水之滨先后建有道林寺、莲花寺、泐潭寺、铁佛寺、景德寺、报慈寺、开福寺等大小寺院十多处,皆规模宏丽,布局疏朗,殿阁巍峨,气势壮观,概为古城名寺巨刹。
    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园林建筑的定格和发展
  园林的兴起和发展,是城市整体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兴起于汉代的长沙城市园林到唐代已基本定格,并得以发展。
    唐代长沙城内第一个见于史册的府第园林是戴氏堂。戴氏堂的主人名戴简,长沙人,于元和年间任潭州刺史,在官3年。深感为官之艰难,“而志不愿仕。”为颐养天年,他把长沙城内东南角的一大片荒芜土地加以改造建设,通过疏理水渠,清洁水源,柯劈杂乱,终于整理出一个幽雅的境地,使之成为可供观游的静憩之所。其时,正值文坛大家柳宗元贬永州过长沙,戴氏延至府上,宴请之间,得有《潭州东池戴氏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古城格局的确定与市场的繁荣
  长沙古城内的东部处于古龙伏山西麓,地形多为凸凹不平的丘陵之地,城市开发建设绝非旦夕之功。唐五代时期,长沙有识之士却将此开发成园林、宅苑,使之有了利用的价值。同时城北的一大片土地则形成以寺院为主体的佛教胜地,泐潭寺、铁佛寺及开福寺等当时的三大佛寺均在此地。但是,无论是城东的龙伏山西麓,还是城北的这一大片土地,在唐五代时期还均不在古城范围之内。
    至宋代,城东在唐五代开发建设的基础上更加繁荣起来。因此,宋代曾在定王台建长沙县学宫,并将长沙县治迁到此处。《湖广通志》引宋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旅游胜地的形成是个多因素的问题。长沙一直在湖湘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楚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大宝库中,以其独特、绚丽的色彩吸引着人们对它的了解和探讨。长沙正因为是荆楚地区的重镇,古代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在长沙或为官吏,或为迁客,他们的各种活动都赋予了这个城市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其中首先当推“屈贾之乡”的概念的形成。伟大诗人、政治家、文学家屈原和贾谊都是因为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得不到实现,屈原逐放沅湘,贾谊贬谪长沙,因而引起后人的悲愤与同情,常常将屈贾的遭遇联想在一起,而誉长沙为屈贾之乡。凡到过长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大规模的藩王府建设
  明太祖朱元璋立朝后,曾封诸子为王到全国各地建立屏藩。1370年封第八子朱梓为潭王,在长沙城正中首建藩王府。此后随着藩王府的不断更主,王府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长沙城建史上的一奇观。1403年成祖徙封其弟朱于长沙,称谷王,建谷王府。1425年仁宗封子瞻善为襄王,建襄王府。1457年英宗封第七子见浚为吉王。吉王府在潭王府故址上改建。当时吉王才两岁。到1478年才正式就藩长沙。吉府就藩之初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湘城访古录》云:“考明藩邸制,五殿三宫,设山川社稷庙于城内,城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紫荆园是古代长沙继会春园之后的又一大型宫苑式园林。它给予长沙城建的最大贡献是打破了前所末有的石山堆砌造型艺手术,而且这些石材又都是属于太湖石类的优质材料,无怪乎人们要评价它“嵌空磊”了。但是到清代,紫荆园也随明运而终,不复存世,至民国初,仅余荒塘半亩。清骆化麟《过长沙故宫》诗,诗中的凄厉悲凉与昔日的繁华糜烂形成强烈的对比:
    “燕子何须问画梁,故宫瓦尽散鸳鸯。万春池上花俱殁,三洞山头石自僵。永巷无人吹玉笛,短墙有鬼泣香囊。许多歌舞承恩宠,输与芄狐作战场。”
    明王宫殿以东,王城的东部,大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阛阓相望 街巷纵横
  明末清初的长沙城,因屡遭兵燹,城内极目萧条,居民所居不蔽风雨,所行车马不通。当焚烧吉王府的浓烟还在天空中飘荡,围剿吴三桂的吼声还在城头回响,勤劳勇敢的长沙人民即开始了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劳动。经过100多年的苦苦耕耘,长沙----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终于又从废墟中站起来了。到清嘉庆年间,长沙的城市建设已有相当的规模。此时城内一座座寺庙林立,一条条街巷纵横,那些金碧辉煌、气宇轩昂的衙门建筑从西向呈“7”字型排列市中,而灰瓦覆顶、平静祥和的民居、店铺则鳞次栉比的列于街巷左右,在天下士民工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太尉遗孤井,寒澄七百年。不闻陵谷变,终与姓名传。影浸无风树,光寒有月天。林僧晓来此,满汲洒金田。”
    这是唐僧齐己一首咏《湘西道林寺陶太尉井》的诗句。陶太尉即指晋时长沙郡公陶侃,相传他曾在岳麓山道林寺附近结庵植杉,此井是他居于此地时所凿。今日井的痕迹虽无,然从诗的字里行间我们知道太尉井确实存在于长沙凿井饮水的一段历史之中,
    河西银盆岭的黄泥河边有座山丘,山丘东边叫狮子岭,西边叫狮子坡,岭下、坡下各有一口井,两井相距百余米,一脉相通,都叫狮子井。龙是一种中国古代传说中能呼风唤雨的神异动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长沙开埠与新商业街区的形成
  长沙历来是湖南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帝国主义侵略者梦寐以求的通商口岸。因此,继岳州开埠后,英国侵略者便通过马士之口,扬言“再开长沙”。嗣因义和团运动和自立军起义相继爆发,此议才暂搁下。
    《辛丑条约》签定后,英帝国主义又一次扮演了侵华急先锋的角色,在1902年1月10日于上海举行的中英谈判中,率先提出了增开北京、长沙、常德、成都……等城市为新的通商口岸的条款,中国政府竟予以接受。1902年9月5日,《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在上海签订。其中第8款第12条规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数千年来,作为“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的闻名遐迩的桔洲,位于流经长沙城西的湘江之中,四面环水,纵贯江心,绵延十里,如曳帛带。西瞻岳麓,峰峦在望,东濒城邑,不闻喧嚣。洲上千枝凝翠,两旁一水中分。这个介乎城市与山林之间的狭长沙洲,自古以秀丽风光著称,是世界城市中最长的内河绿洲。
    桔子洲旧有水陆寺、拱极楼、江心阁、洞庭宫等著名建筑点缀洲上。其中水陆寺相传为宋代所建,远近闻名,南宋诗人戴复古一首《岳麓水陆寺》,“长沙沙上寺,突兀古楼台。四面水光合,一边山影来。静分僧榻坐,晚趁钓船回。明日重相约,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环城马路的第二期工程,即自小吴门经浏阳门、南门、学宫门至西湖码头的南段工程于1925年2月正式开工。是年8月基本完成了该路段的土路路基工程。据1932年《长沙市政记略》载:“环城马路经过地点,即系从前城基,分南北二段。自北门城角码头经落星田至西湖桥河岸止,共长18700英尺,宽70英尺,内计车马道50英尺,西侧人行道各宽10英尺”“十七年冬,市政筹备处以完成南段马路关系市区之发达,决计请款兴修,一切工程设施均与北段一致。……工程颇大……延至二十年2月始全段完成。”建成后的环城马路其“车马道系采用卵石路,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lovingchangsha 发表于 2015-4-26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黄兴路:南起劳动西路,北至中山路,全长2136米,南门口以南宽40米、以北宽17米。以解放路口为界,以南称黄兴路,以北称黄兴中路,因纪念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而命名。黄兴南路南门口以南系1952年建,南门口至中山路一段以解放路口为界,南门口至解放路一段建于1933年,解放路至中山路一段建于1948年。
    今黄兴南路以北,自南门口始至解放路止,昔称南正街、黄道街、红牌楼、司门口、八角亭,系长沙城区内最繁华的商业街市,各类商店数百家,但是这里街道极其狭窄,八角亭街与司门口衔接处仅1米,行人络绎,路之为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嘎鱼 该用户已被删除
嘎鱼 发表于 2015-4-26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法国
非常好的史料。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猪哥2010 发表于 2015-4-26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怎么我觉得只有夏天和冬天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