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路加 - 

唐诗照汗青

[复制链接]
 楼主| 路加 发表于 2015-4-27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巴西
元稹写过一本《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内容是讲有位才子张生旅居普救寺时,正好遇上一场兵乱,他出力救护了恰巧同住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张生对美丽的表妹崔莺莺一见倾心,通过婢女红娘居间传书,几经反复后两人终于花好月圆。后来张生赴京科举应试未中,滞留京师后变心,给自己找了个理由说莺莺是“必妖于人”的天下之“尤物”,而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最终抛弃了她,并自诩“善于补过”。整个态度变化如同坐过山车一般,看得我头昏脑涨,思维发展完全跟不上张生的速度。

  虽然有少数人认为《会真记》并不是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路加 发表于 2015-4-27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巴西
第二十三章        曾经沧海难为水
  桃花依旧笑春风


  韦夏卿位居太子少保,如果你不清楚那算多高的官,可以这么对比一下:唐朝的宰相是正三品,而太子少保是正二品,比宰相还要高两级。韦少保风度优雅,喜欢提携后辈才俊,其中很多人后来官至卿相,包括《悯农》作者“司空见惯”的李绅,当时的人都佩服他有知人之明。而且他学识渊博,家中藏书甚多,孟郊是他的好朋友,还专门为他的静恭宅藏书洞写过一首诗。韦夏卿愿意选元稹做女婿,应是相信他在自己提携的青年才俊中也属于凤毛麟角,一定会有大好前程。据说韦从是读了《会真记》以后,惊叹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路加 发表于 2015-4-27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巴西
《遣悲怀 .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昔日你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曾经开玩笑说到死后的安排,没想到今天都成为了我面前冰冷残酷的事实。你遗下的衣裳我不敢留着害怕睹物思人,大部分都已送人只剩下几件,只留下针线盒还不忍打开。想起你旧日关爱的那些仆人婢女,我因为你的缘故而更加怜惜,也曾因为梦见你的托付而赠送钱财给她们。很多人都可能会经历这种生离死别的遗恨,但因为你我当年是贫贱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养生小馆 该用户已被删除
养生小馆 发表于 2015-4-27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加拿大
以文字艺手术悼念爱妻最出名的是元稹,而以行为艺手术悼念爱妻最出名的则是黄药师。黄老邪年轻时是一枚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听听他为自己武功绝学起的名字就知道,“碧海潮生曲”、“兰花拂穴手”、“落英神剑掌”,满满的文艺范儿。冯衡也是他的绝配,别人看一遍《九阴真经》估计有大半的字不认识,而她看一遍就能过目不忘,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两人相知相惜,又独占了一座海外仙岛,每天早上一起床推开窗,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侬我侬,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日子。元稹不做家务,不过一心想着科举登第而已,但黄药师的追求可就高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路加 发表于 2015-4-27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巴西
离开四川几年后,元稹被朝廷派到越州担任观察使。听说当时浙江一带有位红极一时的美女歌手名叫刘采春,元稹又闻色心喜,慕名前去她的演唱会捧场。到了台下远远一望,只见台上刘采春和丈夫、小叔子连演带唱,热闹非凡,颇有点像今天的东北二人转,似乎不登大雅之堂。戏班子见元大人来了,赶紧把他请到前排雅座。元稹这才近看刘采春,果然生得是容貌非凡更胜薛涛,十足的偶像派女星。

  不知不觉演出到了结尾,刘采春望见台下元稹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更是抖擞精神,开口连唱了四首自己的保留曲目《望夫歌》: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路加 发表于 2015-4-27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巴西
第二十五章        垂死梦中惊坐起
  我词多是寄君诗



  很多男人被骂为“重色轻友”,元稹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对身边的女子们常常负心薄幸,对白居易这个知交朋友却非常珍惜,可称为重友轻色。元稹二十五岁时报考书判拔萃科,时年三十二岁的白居易同期参加考试,两人同科登第,一起被授予“校书郎”之职。“校书郎”元稹和“女校书”薛涛的缘分,大概在那时候就埋下了伏笔。元白二人从此结为诗友,交情日渐深厚。

  元和四年,元稹去东川出差路经梁州时,晚上梦见自己和白居易、李杓直同游曲江慈恩寺。一觉醒来,听见屋外亭吏在大呼小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路加 发表于 2015-4-27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巴西
元和十年,母亲丁忧结束后刚恢复做官没多久的白居易因为上书言事而被贬江州司马,他后来就是在那里写下的《琵琶行》。元稹当时被贬官通州,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在半夜里听到挚友蒙冤被贬的消息,居然震惊得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强撑病体,在昏暗的如豆灯火下写出《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梦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诗中描写周围的景物暗淡凄凉,对好友的担心挂念之情浓郁深厚。元稹把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慨,两年间反复吟诵。他写了一封《与元微之书》,在信中将元稹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路加 发表于 2015-4-27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巴西
杜甫在湖南去世后,其子杜宗武因为家贫而无力按照父亲的遗愿将骸骨迁回洛阳安葬。四十年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依然穷困潦倒,但为了将祖父的灵柩送回洛阳,千里扶柩一路乞讨回乡。杜嗣业在路上遇到了元稹,便请他为杜甫写一篇墓志铭,润笔费自然是没有的。元稹慨然应允。在此前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道路阻隔,杜甫后期的精华诗作未能广泛传播,而且流行风气对于杜诗那样沉郁大雅的作品也缺少重视。所以当时之人虽然已经认为“李杜”是第一流的诗人,但并没有给予杜甫与他成就相当的“超一流”评价。

  为了写好这篇免费的墓志铭,敬业的元稹仔细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路加 发表于 2015-4-27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巴西
退之对元稹和白居易低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观点非常不满,也不认为杜甫的大部分诗歌是不务正业,打算写首诗调笑一番。但因为元、白二人的文坛地位和官场地位都与自己不相上下,而且人家踩的是作古之人,韩愈就算再想打抱不平也得注意礼貌,为了替死人出气直接攻击活人总是不大好。他一番盘算,如果调笑元白比较过分,那就调笑这方面和他们观点差不多的张籍吧。自己对张籍亦师亦友,又有提携之恩,料得张籍不会生气。于是在白居易写出《与元九书》的一年之内,韩愈就发表了一首长诗《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路加 发表于 2015-4-27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巴西
第二十六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长圆



  李贺,字长吉,是李唐皇室的远房亲戚,比元稹小十一岁,年纪轻轻时就声名鹊起。元稹想与李贺结识,纡尊降贵主动登门拜访这位后起之秀。年少气盛的李贺居然退回了元稹的名片,理由是:“明经出身的人,来看我做什么??”这意思就是看不起元稹没有进士及第,而是通过明经出身做的官,不是世人眼中的顶尖高材生。

  唐朝开科取士,最重要的就是进士和明经两科。进士考试重在诗赋,明经考试重在帖经和墨义。帖经,就是将经书任取一页,先将左右两边都帖盖住,只露出中间一行,再用纸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路加 发表于 2015-4-27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巴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