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 发表于 2015-6-8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吏治
        前言
        在此文开篇之前,本潭首先申明:本文所阐述的观点均系基于公众的立场而非统治者的立场,所谋求的均系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福祉的最大化,而非统治者的利益。为何要作此申明?殆因本潭在写《中国传统文化系列》时,几乎每一篇章都与某一群体有争议。有争议原本是件好事,真理越辩越明,能促进大家对此问题达成共识,可与这群人的争论却注定是鸡同鸭讲,达不到上述效果。究其原因,是双方的立场不一,逻辑话语体系不一所致。是以公众利益为准还是以统治者利益为准,看问题的角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静夜澄潭 发表于 2015-6-8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墨西哥
每个人、每个群体的利益都不一定相同,因此各自的立场和诉求也都有差异,统治者有统治者的利益,民众个人有个人的利益。但还有一种公共的利益,与我们大家都有关,需要大家的合作,以期达到让大家都能各得其所,而不是只有少部分人得益的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灭蚊灯 发表于 2015-6-8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最烦一通长篇口号屁话贴,讲点简短明了科学:中国古代家天下是博弈论里的一种博弈:夫妻博弈,这种博弈最坏的结局不过是彼此不满意对方选择,导致互不合作,双方的意愿都无法达成。 或其它,双方针对同一利益但对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静夜澄潭 发表于 2015-6-9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二、官吏的构成、权力来源及职责先来说说官吏这个吏治主体。官吏就是受统治者委任,在官府中行使公权力的群体。明清以前,官吏分为“官”与“吏”两种,“官”就是有品级的“流内官”,主要由荫袭、举荐、征辟、科举、买官等方式产生,官员对职责范围内的公共事务享有决策权。“吏”也叫“流外官”、“未入流”,是各个衙门内的具体办事人员,无品阶,无决策权,此时吏尚可入流转为官。明清时期官吏主体又有所变化,吏已不能入流,同时还涵括进官员身边的幕僚、师爷等“僚属”,所以后期也统称叫官僚。总而言之,在帝制时期,除皇帝外,整个国家由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