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账号?
注册
当前位置:
论坛
›
安徽
›
芜湖
›
无为
›
佛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
1
2
3
/ 3 页
刚刚去过
楼主:
媚月丫
-
佛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复制链接]
飞羽千寻39
该用户已被删除
飞羽千寻39
发表于
2015-6-15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菜根谭》里说:福不可邀,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
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据说快乐的人不邪恶。其实喜神在,便会消减人的怨怼心,怨怼心是生祸的根源,消减怨怼心,灾祸便远了。可见喜神的重要性。
佛门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是菩萨修行的根本。慈悲是解脱世人痛苦,喜舍则是帮世人看见光明。释迦牟尼佛更多是慈悲,而未来弥勒佛则更多喜舍。大肚弥勒佛的笑口常开,是喜;布袋和尚的“放下布袋,何等自在”,是舍。
世人常说佛门消极悲观,那是因为大多数佛门弟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飞羽千寻39
该用户已被删除
飞羽千寻39
发表于
2015-6-15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菜根谭》: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凡人身在梦里,活在过去,活在未来,唯独没有活在此时此刻。甚至迷恋过去种种欢乐悲伤,甚至用未来的欢乐悲伤来激励与恫吓自己。对于凡人而言,活一百年不够,活一千年不够,因为总是饥渴、总是不满足,因此轮回苦海,以追逐幻想中的满足为乐。
而佛活在此刻,“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喜怒哀乐,自在掌控,因此,对于佛而言,活一刻便有一刻的满足,也因此,佛的一刻胜过凡人一百年、一千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飞羽千寻39
该用户已被删除
飞羽千寻39
发表于
2015-6-15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菜根谭》: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当面错过。
对于修习禅定的人来说,一念之间有十刹那,这十刹那可生出十回醒悟,这十回醒悟可以生出十种应对,因此当缘来之际,修禅定而得自在之人,可以用十种应对斩断烦恼、痛苦、灾难的根源。凡人因此而成佛。
未修禅定之人,一念如白驹过隙,倏然而已,错过那稍纵即逝的时机,等到情绪情感一生,人便陷入迷相之中不能由己。在刺激与回应之间,凡人只是像动物那样的条件反射而已,随缘沉浮起落,又怎么能逃脱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荒原隐约
该用户已被删除
荒原隐约
发表于
2015-6-16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加拿大
只有当你彻底空掉你的头脑,进入一种清静无为的入定状态无我无念时,你才能进入道,此时你才发现道本来就是现成的。
-----------------------
这一句的知见上有问题的 不知道你有过实修没 按你这个想法走 如果修出点成绩 你会发现进入了无想定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飞羽千寻39
该用户已被删除
飞羽千寻39
发表于
2015-6-16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爱沙尼亚
菜根谭曰:性天澄彻,即饥餐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演偈淡禅,总是播弄精魄。
倘若天性纯净,饥时餐能够专注,渴时饮能够静定,此际便是涅槃;倘若欲念未熄未灭,即使参禅解偈,也只是浪费精气神。
佛法不可不求,亦不可强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2
3
/ 3 页
刚刚去过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西秀
蔚县
密云
海陵
洱源
Copyright © 2008-2023
言表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3970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