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小知识科普贴

[复制链接]
sence罗汉 发表于 2015-6-16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济南
1、趣话阿房宫、阿宫腔与阿堵物
  阿房宫相传是秦始皇他老人家给自家和子孙后代盖的大宅院,具体有多大呢??千年后有个叫杜牧的文学家这样写道:砍光秦岭山脉几座主峰的树,修建的宫殿绵延七百多里。撇开唐朝人爱吹牛的毛病不说,从现在遗址发掘的情况来看,西到宝鸡,东到渭南,北到延安,南到秦岭脚下随处可见当年打下的地基。
  马贼项羽烧掉这座大宅院,为后人留下许多不解之谜。其中一个谜团就是阿房宫的“阿”到底该怎么读??有人读ā,这当然不对;字典上读ē,其实也不对。
  在秦始皇的老家,现在的西安一带,“阿”是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ence罗汉 发表于 2015-6-16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辽宁锦州
湖南两个方言词汇的北方文化渊源

  方言就像一壶老酒。拿平常的好酒来说吧,十五年算是罕见佳酿,国内白酒品牌据说还有接近五百年的,眼明心亮的人都知道,那是商家不要命的忽悠。方言却从不骗人,在千百万人的口头流传,讲述着我们祖先见过哪些人,做过哪些事。如北方津津乐道的地方特色“秧歌”,寻根探脉,其实是南方水田插秧的劳动舞蹈。
  反过来,南方方言也保留了一些北方的元素。现从湖南方言中选出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是“晒酱”。南方夏季潮湿炎热,小孩子们往往赤着上身在阳光下追逐嬉戏,父母就会骂一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ence罗汉 发表于 2015-6-16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华山”读音的历史演变
  稍微留意过《新华字典》的人,应当已经清楚“华山”的“华”读第四声“huà”。由此追溯到清代的《康熙字典》和元代的《古今韵会举要》,都持同样的看法。除了“华山”外,在作姓氏使用时,“华”也读第四声。
  记者认为,上述三本字书的注音都有问题。我们今天看到的“华”,是简化字。它对应的繁体字是“華”。而“華”是“花”的本字。也就是说,“华”和“花”是同音同义的异体字。
  “华山”被称为“花山”,是因为它的东南西北中五座山峰聚成荷花的形状。无独有偶,王安石在安徽时曾写过一篇《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ence罗汉 发表于 2015-6-16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意外发现:关于纸

  前几天闲暇时,同事跟我聊起“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故事。他说,赵括是战国时人,那时通用简牍,哪来的纸??我一寻思,还真是这么回事。只能匆匆答他,这个成语故事的梗概虽可追溯到《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但这个成语定型,肯定在东汉纸的发明以后。
  今天检索了一些文史资料,意外发现“纸上谈兵”成语定型很晚,直到清末《官场现形记》里面才有运用,它的本义是“读书人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策”。把纸上谈兵和赵括对应起来,或者说认为赵括就是纸上谈兵的主人公,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编《现代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ence罗汉 发表于 2015-6-17 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法国
论武大郎卖的“炊饼”不是烧饼

  许多人看《水浒》,听到武大郎卖炊饼,感觉“炊饼”不好理解,有意无意地改成更通俗的“烧饼”。有篇诙谐幽默的网文,里面说到大郎东渡某矮人国,竟然成为彼国身材最为高大的人,被推举为国王。武大郎当了国王后,便把自家的烧饼幌子当作国旗。一项简单的口头调查也证实,大约95%以上的读者和观众,都认为武大郎卖的是烧饼。
  其实“炊饼”是宋朝发明的新名词,在唐朝叫“蒸饼”,为避宋朝皇帝赵祯的讳,改为炊饼。按照唐朝食谱里面的记载,这种食物的做法是用面粉加水发酵,然后上蒸笼用大火蒸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ence罗汉 发表于 2015-6-17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巴西
“海牛”是什么东西

  古乐曲谱“谏公”是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杨村王姓家族祭祀祖先的一种锣鼓艺手术,古腔古调,优雅动听。“海牛”是其特色乐器,谏公鼓吹乐有固定的表演程序,其程序为金钟破晓:打钟五响,示意天快明了,催人早起。海牛净宫:海牛吹五响,赶走牛鬼蛇神清净祠庙。……。

  那么这个“海牛”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文中可以读出似乎是一件乐器,或许就是我们熟悉的“海螺”??也就是佛道里面的“大吹法螺”??
  但是还不能确信。
  又问了一个合阳一个韩城的同事,问“牛”是不是“螺”的方言发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