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收费景区 春游别样婺源和徽州

[复制链接]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5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美国
这次去婺源踏春,选择了少人问津的北线,避开人流如潮的东线;这得益于D的好政策村村通公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5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现在,已经可以全程高速直达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了。
  在婺源北下高速,沿着县道往清华镇方向走,沿途路况和风景都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好快便到了清华镇,这里没有什么好看的,只有一座彩虹桥,被围着,买门票才能看,赶快走人,左转往古坦乡方向,风景总是在路上的; 过古坦乡,不一会就到了菊径村;要看清村子的全貌须辛苦一下,爬上山从高处欣赏更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5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好快,走上了高坡,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象“面盆”形状的村庄
  据清《何氏统宗谱》记载何氏宗族祖先于宋朝乾道年间迁居至此,千百年来繁衍生息,遂成大族。村子形如马蹄,村口有一座廊桥和宗祠,村内巷陌交错,村外曲水环绕,一条小溪圆圆地环绕整个小村,小溪与公路的连接是一座座小木桥,整个村子一面靠山,很符合中国的八卦“后山前水”设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5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菊径村值得看的是位于村水口位的一座清代建的廊桥和明朝修建的宗祠。下山后,我们先去参观这二座旧建筑物
  宗祠看上去,好象已经弃置,怎么连大门也没有,还是没有资金维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5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走进宗祠,发现这里的木雕却异常精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5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走过廊桥,从另一个角度欣赏树 宗祠 廊桥三位一体的风水格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5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流经该村的小河水质看上去十分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5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靠近廊桥和宗祠,有一个学校;从这里进村里参观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5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大户人家,进入参观
  主人说:房子有二百年了,在村中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大户。反正我是相信的,看房子四周的木雕就是明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从大户人家中出来,见到村中孩童在午饭,才想到我们也该lunch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村中是没有餐馆的,要吃饭必须返回古坦乡;我们的后勤部长好不容易才说服了一户人家帮我们做餐便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这餐饭四菜一汤,pay150元,热情的主人家送了一支价值80元的本地酒给我们,主人说:酒是她的女婿送给她老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酒足饭饱后,原路返回清华镇;过清华镇,再左转往沱川乡方向,这条路有点险 窄,须小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到了沱川乡,也是左转一公里便到了篁村。我们首先看到村口的一座廊桥。
  这就是篁村的第一个看点——大夫桥。,为纪念该村中了进士之人而修建的。这座桥建于宋代,有900多年了,可能是婺源年代最老的,因这个村先后两人中了进士,而建桥纪念 ;廊桥全长约20米,本来原是一对,名为上大夫桥和下大夫桥。下大夫桥即现存这座,上大夫桥文革时被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看过廊桥,沿着石板古道往村里走,接近村子,左手边矗立着一棵巨大的倒插罗汉松,据说是该村始祖——北宋进士余氏祖先余道潜手植的,距今已有近九百年的历史了。像一巨型盆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继续沿小河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好快,眼前出现了世外桃源般的古村,那些收费景点不一定能看到的田园牧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看完田园,走进古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篁村是余氏的发祥地, 和许多古村一样,这个风水局是不可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过门楼,沿着古巷参观古村
  找到该村的余姓宗祠:余庆堂
  “始基甲第”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又名“余庆堂”,是沱川篁村余氏宗祠。建筑物坐北朝南,南北长33.6米,东西宽13米,东西各有两个门口,可五门出入。大门门楼恢弘典雅,俗称“五凤楼”,体现了明代筒派建筑特色。   
  门楼正中横书“始基甲第”四个浮雕大字,上下左右均是砖雕,有凤、鹤、麒麟等图案,内分前后堂,前低后高,分三级提升。几十根梁柱虽不工于雕梁画栋,却不失古朴大方。
  不过眼前的余庆堂门楼已经破坏严重,里面如何就不知了,进不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未开发的古村,还算宁静,看着村前正在修建的大道,相信好快会被联票收费纳入景区范围。
  现在,还能有穿越的感觉出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原路返出,再左转往浙源乡方向,路开始平坦漂亮,接近浙源乡时,前方出现一古塔
  龙天塔成了浙源最显著的标志。在婺源。这座明代万历年间的古塔六面七层约30多米,砖木结构,每层檐角都挂有风铃,风吹叮当作响,声音清晰悦耳。据民间传说,天上有一条小白龙来到人间,所到之处,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白龙来到浙源次数较多,贪恋这里的山水。可是有一年却没有来,这里遭了旱灾。后来,村里人想办法把它留住,就造了这座龙天塔,塔身可以压住龙的腰,村南建了关帝庙,可压住它的尾巴。东面的小山上种了一棵樟树,樟树压住它的头。小白龙要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过浙源乡往虹关村方向走,于傍晚到达目的地,找到住农家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晚饭在虹关村的大有客栈餐厅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荷包红鲤鱼乃婺源特产,肉质肥美细嫩,汤鲜味美,肥而不腻,香而无腥,味道与平常的鲤鱼确实不一样,千万不可错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第二天早上,从住的地方望出去,由于,昨晚下过雨,窗外景物比较清晰,虹关村已经渐渐地苏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6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学生已经开始陆续上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7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早餐前,出去走走;过桥进入村口,首先看到的就是一棵大樟树
  这棵千年古樟,很有名气,也有气势,树高约26.1米,胸径3.4米,冠幅3亩许,被誉为“江南第一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sz风景在路上 发表于 2014-4-17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沿着河边往北走的村道就是“徽饶古道”。500年前,徽商生意就遍布全国,有一条古驿道连接浙江海宁、杭州、安徽休宁、江西婺源等地,称为“徽饶古道”
  古时从楚国、吴国分界山浙岭翻越,进入楚国的第一道关即是虹关。徽墨名村-虹关古村建于南宋,有“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称。
  由于这个村曾经是楚国的第一关,商业自然比较发达,从古道两旁的横巷就可以感受得到;另这村的大姓是“詹”,中国的铁路之父就是附近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