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irwwwwww - 

2013年7月徒步穿越墨脱(详细版)

[复制链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6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由于没有预先编队,人群不一会儿就拉开了距离。
多雄拉山比很多人想象得冷,海拔4200米真不是闹着玩的,特别是在下雨……
走在前面的刚开始还经常停下等我们,但是由于大风、寒冷和雨水,在接近垭口时,他们开始不顾一切地加速。
拼凑起来的队伍完全解体。我是最后一个,一方面是高原反应和前一天探路疲劳造成的,另一个方面是,我发现有父女两个显示出体力不支。我想自己应该还挺得住,应该担当起殿后任务论坛。
情况比我想得糟糕很多,毛毛雨造成气温骤降,除了我一人穿上了冬季冲锋衣外层,大家都没有准备能够挡风的衣物——这毕竟是7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接着,我们最后四人,奇迹一般遇到了反穿的强人……
这位姑娘请了一个背夫,反向走上山……反穿墨脱极具危险和挑战,因为是从海拔低地方爬到高处,体力消耗远远大于我们这样的传统正穿。注意她湿透的鞋。
姑娘并不孤单,她还有另外两个伙伴,一个老头和一个高三毕业生,还有背夫——于是你看到的女中豪杰是全轻装的。但是,他们很快就散开了。老头在后面被我们遇到,而高三毕业生,差一点冻死在路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6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极为罕见地遇到反穿者,我们精神为之一振,然后就发现了反穿者伟大的地方之一——在上图这样滑溜溜的冰雪面,反穿者走过来,恰如我们必须走过去一样……
我在事先特意买了一双很可靠的品牌登山靴——我以为说明书里的不适合5000米以上雪线活动只是参考——我这是只是翻越夏季的4200米残余冰雪雪山而已。
残酷的事实证明,这样历经大半年炎热而不化的冰雪,比溜冰场还滑——我几乎无法站稳,完全靠两根登山杖在保持平衡,以极小的步伐缓慢前进,惹得前面的老驴大哥不停训斥。
但是我不想摔倒在海拔4200米的冰面,于是只能自顾自慢慢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6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我紧紧跟着前面三个人——老驴大哥、父女俩,但是哪怕我只是把手机举起来,都会被拉出很大距离——这就是历史上长期困扰军队的步兵行进难题——直到正步诞生。
我好像没有在任何攻略和游记里看到有人描述多雄拉雪山下雨的样子……这前所未见的路段变得很滑,不过比起第二天的算是不错——我的登山靴没有问题,
我们坚持着向山下走去,在山顶垭口拍照的时候,父女俩中的女儿已经冻得发抖了,我想赶紧下山是当时所有人唯一的想法——像老驴大哥这样有侠肝义胆搭救我的,真是更加难得了。
下山的路比想象得困难,虽然又接连遇到反穿三人组中的白胡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我们遇到第一个大瀑布前,遇到了一个不速之客。
这位穿蓝色衣服的小伙子就是我在墨脱行程中搭救的反穿者。
他只带了很少的钱,跟背夫和前面提到的姑娘以及白胡子老头,都是松散组队。他的装备被背夫带到了前面,而他自己由于连续反穿三个瀑布而冻僵掉队。
我还记得他像精灵一样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以似乎是做作的颤音说:“哥们儿,你有多余的衣服吗??”他的身体就像麦克风一样随着他的话音颤抖。
我拿出平时少有的语气呵斥他打消继续反穿的念头,随我们一同下到拉格补给点。后来才知道前面的大部队都劝说过他,然而只有在三个大瀑布把他浇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6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接下来的路,由于有失败的反穿高三生带路,变得容易很多,大家的信心高涨。
然后,我们这支最后的队伍,又救了两人。
沿途还看得到雪,和绿色热带植物共生,雾气还是很大。
离开雪地,这些石头路反而很滑,我还有心拍了照,这其实是第二天拉格到汗密热带雨林中令我受伤的超级光滑石头路的预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7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路线慢慢下降到热带雨林峡谷,我一度走在前面,看到远处峡谷底部,有两个人正在拍照……
我发现他们完全是由于其中一人的雨衣是黄色的。
我还开玩笑冲大家说,又遇到两个超人反穿。然后举起登山杖冲他们大喊致意。奇怪的是,二人听到我的问候后,就离开以惊人的速度爬上来——至少有十几米的落差,最后还要爬上一个近乎垂直的陡坡。
我们这才发现,这两个在峡谷底部的“超人”,就是原来走在我们前面很远的师范生和另一个老驴——C大调。
C大调后来一直解释,是由于看到师范生一人体力不支掉队,不忍心才陪他留下的。可是师范生说是为了陪C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7 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然而,只有一个人,没有湿鞋——这就是C大调。
他真是老驴,居然在这样光滑的路面点着石头尖走路,却一次都没有打滑。我后悔忘记问他登山靴的品牌型号了。
靴子的品牌型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7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以上则是一个标准的墨脱涉溪过程,由于过度疲劳和路面打滑,还有鞋子湿透,大部分人选择直接踩在小河里。
我们顺利渡过了一条足以冲走我们的小河,河上的木桥看起来才修过,很安全。
一次又一次趟河,那种被迫让冰冷河水灌进靴子、然后提着湿漉漉、冷冰冰的裤腿继续在泥泞和光滑的地面缓慢行走,真是折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7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冒着小雨,踩在烂泥路,连我的手机摄像头都模糊了。
大约下午五点半,我们终于清楚看到了拉格补给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7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可是后面的人还没反应过来。
这个时候真的激动了,不顾一起拿出来相机,对着拉格补给点开始拍照——典型的泥巴地,据说两旁是可以淹没半身的沼泽。
大家都激动了,虽然依然踩在水里,但是已经完全感觉不到冷。
这间简陋的、晚上灭火堆而烤不干我们鞋子的客栈,连同它后面的几家,是我们第一天徒步的生命方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7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老驴大哥带着女儿最后安全到达。
第一天,徒步耗时约10小时。
住在拉格客栈,睡一晚连同晚饭和第二天早饭,需要80元,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贵……
我们和赶牛的当地人以及植物考察队睡在一家店,是塑料布搭建的简易棚子。
被褥很干净,也足够御寒。但是地面的木板上还是相当够呛。不过这个时候,大家都顾不上了。
晚上在拉格的客栈围着篝火聊天时,大家都反思了当天各人只顾自己的羞耻行为,一致决定要照顾好掉队的——我也才知道在翻越多雄拉雪山和下山时趟过瀑布时前方大部分的处境——原本想等我们一下的石油等人只在垭口等了几分钟被冻得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人团你我他 该用户已被删除
3人团你我他 发表于 2014-4-17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看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Repair_Culvert 该用户已被删除
Repair_Culvert 发表于 2014-4-17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菏泽
没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ohoholiu 该用户已被删除
hohoholiu 发表于 2014-4-17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8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7.22徒步墨脱第二天:拉格到汗密,30Km溜冰场一样的丛林烂泥路  墨脱
拉格——汗密,30Km,9h。热带雨林的烂泥和小溪路,中途还有大岩洞客栈。全程30摄氏度,零星小雨。
这一天,我只在上午拍了照片——上午为了将父女俩带到中途的大岩洞客栈,我们只走了8Km。下午连手机都没有掏出来——因为必须在天黑前走完剩下22Km滑溜溜的小溪路。
原计划早上8点出发,但是有人拖拖拉拉,最后大家9点半才算是离开温暖的拉格补给点。
刚开始路况还不错,为了照顾父女俩,速度也不快,大家有说有笑。按照昨晚的计划,强悍的C大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8 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再者,路况还不像后面那样光滑,这种松软的石头混杂泥土小路,在我们磨砺了一天后,走起来像是散步一样容易——包括走独木桥。
这种崎岖的石头路根本不算困难,大家的各式登山靴甚至父女俩休闲穿的运动鞋都畅行无阻。
可怕的是这种路……刚开始大家还坚持踩着石头走,但后面那些被水流冲刷得像抹过油一样的小溪路,甚至植物科考队的科学家也说最好直接踩水里以免滑倒。
但是踩在烂泥里也绝非舒服,但是与上图这种让我每走一步都会打滑的湿滑石头路相比,我宁可让烂泥灌满高帮登山靴。
走了没几公里,我们就到达了伐木工的营地,据说很多不愿意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8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景色依然壮丽,路况却像不美妙的方向发展。
我们遇到了由一棵巨树分开的两天岔路。
左边是这样的。
右边是这样的。
当时我体力尚好,还走到前面,于是就自告奋勇前去探路,然后发现右边貌似宽阔的路实际上被倒下的树木拦住,需要翻越才能通过,于是返回告知大家从狭窄的左侧顺利过去。
很快就到达令我终生难忘的“溜冰场”小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8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这些小路由佶屈聱牙的石头铺就——很可能还是筑路工人千辛万苦修成的,但是路面变成了小溪,石头被长时间的流水冲刷得油光发亮,走在石头上就像站在冰面打滑。可是石头之间没有足够放脚的空间,整只脚只能顺着石面滑进缝隙里站稳……然后脚掌就在体重的压迫下被石头挤得生疼,脚踝与靴帮不断摩擦。生疼。
这是我整个徒步旅程最后一次有心情拍摄微观景物。
好不容易停下来休息,终于找到一片干净的地方坐下。
双脚疼坏了……
常在水里走、完全不湿鞋的老驴——C大调尽职地殿后,护送女儿跟上队伍。
为了确保早一点到达,大家只是休息十几分钟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8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我的噩梦开始了。大面积的“小溪路”——小溪在光滑的石头路上流淌。
打滑的慌乱、失去平衡的恼怒,不断加深的脚掌和脚踝疼痛,太糟了。
更滑更糟的是还要不时趟过小河。
这是我这一天最后一刻的精神气……
前面的高尔夫倒是情况良好,他的负重很轻,只有一两套备用的内衣,还帮助受伤的石油背了一些东西。更加引人瞩目的是,他在派镇临时购买的高帮解放鞋,似乎不怎么打滑——他自始至终没有像我这样一步三晃过。
真是莫大的讽刺,最廉价的解放鞋却是墨脱徒步中最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8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不管是突然窜到路上的骡子——这说明我们距离补给点并不远,
还是不时闪现的美景,
都已经激不起我的热情。
有不少徒步客说第二天拉客到汗密的行程是最轻松的,我想自己体会到完全相反的感觉,可能还是天气论坛。如果这一天没有下了一会儿毛毛雨,如果前一天没有下小雨,那么也许路面不会出现小溪,行走可能就会轻松许多。
双脚异常疼痛,我几乎只能低着头看路走,再顾不上风景。
再遇到危险肮脏的沼泽原木路,就感觉完全不同了——很欣喜,脚部终于可以不被挤压和摩擦了。
一点都不夸张,像打了蜡一样光滑的石头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8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终于看到了希望——一旦在山路遇到这样的栅栏门,就说明距离定居点不远了,这些栅栏是为了防止牲畜走失而建造的。拉格到距离其8Km处的大岩洞客栈就快到了。
中午12点,到达。
大岩洞客栈像拉格的客栈一样,是简易高脚屋,建在淤泥里。
走在前面的大堆人马先于我们1小时到达,刚刚吃完午饭。
休息了半小时,一直跟在我们后面的植物科考队也赶上来——这些科学家一边走一边采集植物标本,带着越来越重的采集袋子,居然赶上我们——看来一个植物学家首先就是一个强悍的山地突击队员……
由于跟我走在一起,师范生对我和气不少。
客栈还摆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8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安顿下父女俩,大家在下午1点出发。植物科考队走在了我们前面。
照顾父女俩使得C大调十分抑郁——这大大降低了他的速度,让他的疲劳感剧增——这就是殿后的伟大之处。
C大调继续坚持殿后,不过,是用粗暴的言语驱赶师范生、我和小腿遍布发炎擦伤的石油……
石油的痛苦,我在两天后,一个人走在背崩到墨脱的路上才体会到。我才明白他貌似自私的请求——希望大家等他一下,帮他分担一下负重,是在怎样痛苦的感受下做出的。
一直与他感情最好的师范生都忍不住顶撞石油——只剩下我一个人不好意思说他。
这个下午格外漫长——不过跟第二天比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画冷风 该用户已被删除
画冷风 发表于 2014-4-18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坐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冷天冷雪冷心情 该用户已被删除
冷天冷雪冷心情 发表于 2014-4-19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随手一打就是这么标准的十五个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9 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7.23徒步墨脱第三天:汗密到背崩,32Km,脱水,塌方区,蚂蝗
汗密——背崩,32Km,11h(到达解放大桥)+2h(体力崩溃后徒步到背崩乡内)。山地爬坡和下坡,蚂蝗山,老虎嘴悬崖高路,塌方区。全程32摄氏度。
前一天的蒙蒙细雨虽然当时仅仅是让我们在穿雨衣遭受闷热和穿速衣裤体会潮湿之间纠结,但是在这一天早上让我们颇为担心。
7月21日强行冲过瀑布的后遗症显现了,石油子弟遍布小腿和膝盖的皮外伤化脓发炎严重影响了他的行动,把外行的父女俩忽悠进来的那个老驴在瀑布磕伤了膝关节,情况都不乐观。
大家对墨脱徒步的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9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蚂蝗山究竟是哪一个具体区域,我至今也没有弄个清楚,但是从离开汗密客栈,下到河谷小路开始,蚂蝗就出现了。
由于有太阳,蚂蝗没有爬上树——如果从树上空降的话,我们只能进一步包裹住面部、颈部,进一步加速中暑和脱水,这可是32摄氏度的闷热环境。蚂蝗聚集在小路边的草叶下面,在我们体温的引导下,密密麻麻地聚集过来,顺着缝隙钻进鞋里,顺着裤脚钻到小腿和大腿表面。
不仅是下半身,由于负重而且疲劳,大家都有想在路边石头上坐一下的冲动,于是石头缝里的蚂蝗就爬上背包底面,然后在你站起来后钻进你的衣襟下摆,在你的腰上吸血……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9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在蚂蝗的驱赶下,我们终于到达了传说中危险无比的塌方区,但是实际上,塌方区目前已经稳定,只要不下雨就问题不大。
路确实非常狭窄,只能容许一个人侧身通过。路面是坚实的土地,不滑。
石油子弟坚持第一个上去探路,由于有人提起似乎大声喧哗都会引起山体塌方的传说,他对我们在他身后说任何一句话都胆战心惊……好论坛,为了让他安心,我们都安静下来。很顺利。
队里最后一位姑娘紧随其后,很灵活地通过。然后大家不知怎么都没有勇气跟上去了,也许塌方区的山势真的够吓人,让一群男子汉在已经有人通过的情况下依然踌躇不前。好论坛,我先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9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在又一段上坡、下坡的折磨后,我们进入老虎嘴路段。
老虎嘴小路实际在很高的河谷边上开出的悬崖小路,经过近年的维修,在不下雨的情况下很安全。
注意下面这张照片的右侧,那抹白色就是河流,咆哮的大河在我们俯瞰时就像一条细线——我们所在的这长长小路距离河面至少有100米高。
大部分路段都可以容纳一个人行进。
路面以大石头为主,不是很光滑却很崎岖,但是对受伤的石油子弟和二号老驴来说,真是痛苦的煎熬。他们很快就落到队伍最后。
老虎嘴最险要的一处塌方已经被水泥固化,也没有多么难走,关键是你得保证自己在之前没有受伤。由于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airwwwwww 发表于 2014-4-19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过了老虎嘴的峭壁小路,又是不断的上坡、下坡,海拔高度依然在2500米上上下下,还有蚂蝗继续袭击。
直到下午一点,我们才走到一号桥。
虽然吊桥晃晃悠悠,但是木板很结实。
下面就是奔腾不息的多雄拉河。最后多雄拉河会在我们的护航下汇进雅鲁藏布江。
体力严重消耗,大家的速度偏慢,只好在一号桥就开始午餐。
快被自己闷死的姑娘开始脱衣服。我拿出了最后一瓶雪碧——整个上午我滴水未进,但是到这时真的忍不住了,伴随着虚脱的预感,我拧开了前一天在汗密花12元买下的救命雪碧。
不知是怎么想的,我居然还把喝过的雪碧递给姑娘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