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三国归司马 - 

经天纬地实可夸,少年才学冠中华。   曹公识得真栋梁,临难犹自哭郭嘉。

[复制链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3 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1955年的一次,毛泽东问警卫员葛来亮:“来亮,你在看什么书??”“在看一本苏联小说,书名叫《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葛来亮说。毛泽东说:“我国的三部名著《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你看过吗??”葛来亮:“没有。”毛泽东摇摇头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三部书,不看它三遍太遗憾了。”继而他又说:“要学点历史、哲学、辩证法,不懂历史,不懂哲学,不懂辩证法,就不能很好地处理问题,工作起来就不自由。”据李越然回忆,1957年,毛泽东在向他提了一个诸葛亮和曹操谁厉害的问题后,说他对《三国演义》只有一些浅薄知识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3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讲话中说:“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就能打仗。我们元帅、将军,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但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的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3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1960年 4月14日,毛泽东在西郊钓鱼台邀餐。同在者:章士钊、程潜、李烛尘、唐生智、王季范、陈叔通、傅作义、张治中、蔡廷锴、徐冰,共十二人。在漫谈中,毛泽东说:劳动工农最聪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的作者,都不是科名显赫的人。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又说:“历来的状元,出色的没有几个。唐朝的李白、杜甫两大诗人不是状元,也不是进士、翰林。韩愈、柳宗元、杜牧是进士,是二流的。王实甫、关汉卿、施耐庵、曹雪芹、罗贯中、蒲松龄等都不是进士,曹雪芹和蒲松龄是清朝的拔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3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1976年,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再次用孔子、秦始皇、曹操、朱元璋没上过大学,来说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增长才干。
  三国演义
  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
  历史唯物观,是根据时空的客观环境来臧否人物的。
  封建史家的笔法: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三国演义》里的好人坏人,通常是以对“汉室”与否而界定的。千古评说,是是非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4 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毛泽东是以统一、进步为标准的。
  他说:“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他指的是三国创建人曹操、刘备、孙权和他们的文臣武将圈。
  那是1975年,毛泽东垂暮之时。他在读《三国志》的时候,说:“汉末开始大分裂,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后来形成三国,这是向统一发展的。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最大。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本书所录毛泽东谈三国的近300个条目里,他先后谈及70几个三国时期的人物。如作定量分析,其中提及姓名较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4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1927年,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读到鲁迅此文中上述论点时,用粗重的红铅笔画着重线,表示他对鲁迅有关曹操的看法是非常赞同的。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进步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1958年,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说:“殷纣王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4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毛泽东也是肯定诸葛亮的。他多次引用有关“三个臭皮匠”的谚语,又爱唱《借东风》、《空城记》等诸葛亮京剧折子戏,更多的是讲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1950年,他对董其武说:“你看过《三国演义》吧??[非法关键词已被屏蔽]就是以诸葛孔明的办法办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诸葛亮与刘备的鱼水关系和七擒孟获的故事,更是毛泽东经常提及的。
  毛泽东从民族情感和伦理规范相融合的视角,加以解剖和演绎,以其独具的政治思维特色,给予三国的故事和人物以再新的含义。
  三国演义
  《三国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4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1918年4月,罗章龙去日本。临行前,新民学会在长沙北门外的平浪宫聚餐,为他饯行。毛泽东写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湖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4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1943年8月8日,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第二部开学典礼上讲话说:“最近国民党出了一本书,是蒋介石著的,名叫《中国之命运》。他在这本书中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不知他是从哪里考证出来的。各位有看过历史书和小说的,《三国志》、《水浒传》、《封神榜》、《红楼梦》上都没有国民党,还不是照样有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5 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山西兴县高家村,和《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在谈话中,他对《晋绥日报》的某篇资讯通讯、某个编者按语,也都记得清楚。他赞赏用“编者按”的形式,对报纸发表的材料加以批注。他说,后来的批注虽然有缺点,但是那种负责精神是好的。他还说,金圣叹批注《三国志》,有人看不好,我看是好的,使人看时有个头绪。当然,批注的不完全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5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毛泽东在全国解放后,立刻要求组织史学家从事《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他首先指定标点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5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1952年前后,毛泽东藏书中,购置了一部清朝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大字本。毛泽东对这部史书圈画批注最多,十分爱读。从这年开始,到70年代生命历程结束,无论在京或外出,无论健康或生病,毛泽东都用了相当多的时间,锲而不舍地攻读不辍,几乎全都通读了一遍;对其重点史册、篇章,还二遍、三遍、四遍地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5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在二十四史中,毛泽东特别爱读裴松之注的《三国志》。毛泽东对裴松之的注批注说:“长篇大论搜集大量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5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毛泽东以《三国志》治国,是在1958年提倡大跃进的非常年代。古为今用。他向全党干部推荐的4篇列传,也都是在这个特定时间提出来的。
  《张鲁传》。他在列车上反复读了几遍,接着在郑州会议上谈了一通,一个月就此传写了长达千字的按语;第二天,又重新写了按语,说五斗米道“吃饭不要钱”,“近乎政社合一,劳武结合”。这些被作为红头文件,发给高级干部。
  他要干部们都读《刘晔传》,“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
  他又介绍大家读《郭嘉传》,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做事要多谋。“此人足智多谋,协助曹操南征北战,策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6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他十分赞赏“吕蒙勇而有谋”,由此提倡读《吕蒙传》,说:“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吕蒙传》”。到上世纪70年代,他又号召读《吕蒙传》,“文化不高的也可学文化”。
  毛泽东常说:“《三国志》不错,看起来很有意思。”
  他也常用史传开导干部。有一次,他与王震评论关羽、张飞两句话:“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惜小人”,即以此勉励,“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
  《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毛泽东作了界定,他说:“两者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6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1958年,毛泽东视察安徽,在火车上,毛泽东与当时任公安部长的罗瑞卿谈到《三国志》里的《吕蒙传》。吕蒙是孙权鼎足江东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的主要贡献就是策划和主持了袭取荆州的战役,使孙权的势力从局促的江南向长江上游伸展,获得了一片宝贵的战略缓冲地带,同时也解除了来自荆州上游的威胁,为孙权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正是由于孙权掌握了荆州,使刘备继续扩张的趋势骤然停顿,孙、刘的长期稳定的联盟才成为可能,三国鼎力的局面才基本确定,吕蒙对孙权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此,所以孙权对吕蒙的早逝十分惋惜并深感沉痛。在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6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三国治国,无冕宪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6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回京后,罗瑞卿仔细阅读了《吕蒙传》,并请人把它译成白话文,印发给公安部门各级干部学习,成为我国建设公安武警队伍的纲领性文件。在一九七二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毛泽东又曾通过姚文元,要我们标点注释《三国志》的《吕蒙传》,那是因为林彪事件以后,他希望军队干部好好学习文化和历史及理论,不要受骗上当,他这是从爱护军队干部出发的,希望军队干部真正能做到文武双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6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
  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7 0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7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7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7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8 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8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8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8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古人做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9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三国归司马 发表于 2014-4-9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意大利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呜呼!!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