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河南孙建设 -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复制链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六、“男子”汉
  
  “女儿”一出嫁,“男子”汉就倒霉了。这种不幸,又因人而异:像多浑虫之类的醉生梦死、任人宰割,还不算最可悲的。有个鲍二,他的老婆也与多浑虫的老婆一样被贾琏奸污了,那女人又被阿凤着实打一顿,回家后就自缢而死。鲍二的性格可能有些暴躁,要不,怎么姓“鲍”呢??见妻子死在眼前,就想找个地方给贾家讲讲理,后来被荣国府的爪牙一吓,只得忍气吞声;贾琏又“给鲍二些银两,安慰他说:‘另日再挑个好媳妇给你。’鲍二又有体面,又有银子,有何不依,便仍然奉承贾琏”。庚辰本此处有一脂批:“为天下夫妻一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如果说上述四位“男子”汉的悲惨遭遇是因为他们没有知识、头脑简单,甄士隐可是真名士。《红楼梦》开篇即说:“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谁知女儿被盗,家产遭火,而田庄上又“鼠窃狗偷,民不安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关于龄官,《红楼梦》中给了她三个特写场景:一是第三十回中宝玉见她正一面悄悄地流泪,一面用簪子在地下写“蔷”字,写了几千个都不肯停下来;突然雨至,淋得头上直滴水,她竟浑然不觉。二是第三十六回宝玉想听龄官唱曲,想不到自己往她身边一坐,龄官“忙抬身起来躲避,正色说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宝玉第一次遭到冷落,宝官告诉他:“蔷二爷来了叫他唱,是必唱的。”正说着,“果见贾蔷从外头来了,手里提着个雀儿笼子,上面扎着个小戏台,并一个雀儿,兴兴头头的往里走着找龄官……便拿些谷子哄的那个雀儿在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有限身眼前人 发表于 2015-4-23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耶律是辽国姓氏,前边很赞同,后边有些牵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主子面前抬不起头,她就想拿个小奴才煞煞气。第六十回中,赵姨娘终于拿住芳官一个错,就骂她:“小淫妇!!你是我银子钱买来学戏的,不过娼妇粉头之流!!”谁知耶律雄奴反唇相讥:“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呢!!”这小“番奴”也敢如此放肆,赵姨娘气得打她两个耳刮子。芳官“那里肯依,便拾头打滚……豆官先便一头,几乎不曾将赵姨娘撞了一跌。”几个学戏的女孩子一齐上来,手撕头撞,把个赵姨娘裹住。硬来不占便宜,她就与马道婆联手,欲借助妖手术治王熙凤、贾宝玉于死地,结果又被那秃和尚、跛道士破了魔法。无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蝇歌 该用户已被删除
蝇歌 发表于 2015-4-23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印度
把文学搞成隐射历史,那才多少让人觉得无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暮春”说有可取之处,不妨看几例:一是第十三回秦可卿梦中曾警告阿凤:“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把“三春”与“诸芳尽”相连,不用说就是指暮春。二是第十回中张友士曾说:“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这就表明秦可卿这支“清花”当死在“春分”之后,即暮春。三是第四十五回有“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此语不可等闲看,黛玉是花王,前有“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可证;黛玉葬花亦可表明这一点。“林”怕秋暮,花患春残,故有林黛玉春分秋分必犯病之说。四是第七回中薛宝钗谈“冷香丸”的制法:“春天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batsbird 该用户已被删除
batsbird 发表于 2015-4-23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加拿大
2)盗版
      A.
      第七十五回:
       
      B.
      第一百二十回: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曹雪芹先生。。.乐得同二三同志,雨夕灯窗同消寂寞。。.后人见了这本奇传,亦曾题过四句偈语作缘起之言,更进一竿云: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第五十四回:
      女先儿道:“这书上乃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家,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ummerqiutian 该用户已被删除
summerqiutian 发表于 2015-4-23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阿根廷
写的很好,继续写啊。我是粉丝,等着看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再说“争及”,释为“怎及”也不妥。仅从文本看,迎春嫁给“中山狼”后,仅“一载赴黄粱”。若把“三”认定为基数,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三春”不及“初春”是个恒定的事实。而此句的作用是在界定一个时点,即“三春争及初春景”之日就是元春“大梦归”之时,若释为“怎及”,就像野猪永远都赶不上大象的个头高一样,虽然是永恒的事实,却起不到时点的作用。这里的“争及”就是取其字面义:赶得上。有人不禁会问:迎、探、惜什么时候能赶得上元春??这是你把目光仅盯着元春的地位而没有考虑其他,比如元春明确地把后宫当作“不得见人的去处”,在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关于庚辰本的回复:
     前面记者复朋友的问题时曾给庚辰本定性为伪本,但在此文中为什么还引用了相当多的庚文及其本上的脂批??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
     其实,记者也与很多朋友一样,一直相信甲戌本与庚辰本是红学史上的双璧,直到此文初稿完成时还持这种观点,故引例主要以甲戌本与庚辰本为主。也就在发文时,记者再次琢磨庚辰本,才发现它确实是个十足的伪本。因为此文已经发了一部分,也就按原文继续发;至于庚辰本的作伪问题,待此文发完后再专门讨论,记者会用充分的证据证实它。
      这也是与各位朋友交心:咱们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还一个问题就是:探春“争及初春景”的时点在哪里??可以肯定地说:某年的清明节。理由有二:其一是紧连着那幅画的一首诗:“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里的“清明涕送”明确指出了分别的时点,也就是探春腾飞之时。其二是第二十二回中探春所制的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该谜底就是风筝,这就再次点明“别离”之时在“清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这两姊妹,就像围城故事:城内的想冲出来,城外的想挤进去。探春的命运将如何??可以肯定地说:比元春好不到哪去。这也有几个证据:一是那个船中的女子正掩面哭泣,足以表明她的伤心。二是由“游丝一断浑无力”可知,丝一断,那风筝必得落地。三是那两只绞在一起的“凤凰”,遇“喜”之后便一同消失了。四是由“三春争及初春景”可知,探春是尽力追赶元春的,刚刚超过那么一点点儿,冷不丁“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回首者是谁??肯定不会是元春,而应当是探春,带着巨大的惊恐,她也会跟随姐姐躲到“馒头庵”里去吧??五是探春与熙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这首诗的大意为:
  进入王宫以来就在甄别是与非,
  终于下定决心谋划一场宫廷暴乱;
  就在落红与飞絮追随探春远嫁之时,
  元春则在阴阳两派的交锋中梦归黄泉。
  还有那幅画,看似非常简单:就是一张弓,一个香橼;但同样是个难解之谜。这里弓有二义:一,取其谐音宫;二,表本义,即弓箭之弓。香橼也有二义:一,象征元春;二,取本义,就是香橼果。什么是“香橼”??不管你见没见过这东西,文本第四十一回已经给出解释:“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这么说来,“香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看看第四回的一段文字:“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此段文字的表义全是歌功颂德,里义则是骂清帝比周幽王的荒淫有过之而无不及。元春得封应有两大因素:一是凭借着贾、王的势力,二是像探春那样用尽心机攀高枝。虽然攀得“贵妃”之位,争奈皇上不亲近,被白白地挂在宫中。赵姨娘虽然地位低贱,但她还为贾政生下两个孩子;而元春呢,入宫这么多年连个孩子都没有,表明她与白居易笔下的那位“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上阳白发人》差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当然,元春之举决不是孤立的。如在第十三回薛蟠说到铁网山上的樯木时,似乎无意带出“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他是怎么坏事的??就是因为在他爵位里“义”排在“忠”字前面了,看来凡是重道义之人都容不得满清王朝。与之相对的则是“忠顺”亲王,他这一派肯定是又忠诚又顺从。义忠王虽然坏了事,但他的事业后继有人,如冯紫英等。
  冯紫英身上有较多的传奇色彩。先说社会地位。第十四回中,在为秦可卿送葬时,他被称为“神武将军公子冯紫英”,位次排在“锦乡伯公子韩奇”之后;第二十六回中又有“神武将军冯唐之子冯紫英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鲁迅的彷徨只是一时,当他辨明是非之后,荷着的戟便操在手中了;同样,冯紫英看似游离于两大阵营间,其实早已选定立足点。这种选择,一是因父亲的不平,你看“冯唐”二字,就知道他的父亲应如汉代的“冯唐易老”,岂能没有“生不逢时”之怨??二是源于自己的思考,“二十年来辨是非”者绝非元春一人,冯紫英这么一辨,就暗把利剑紧攥,瞪圆双眼瞅猎物,才有第二十六回薛蟠见他“面上有些青伤”,问道:“又和谁挥拳的??”冯紫英笑答:“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这一次,大不幸之中又大幸。”此摘录虽短,但要点甚多:其一,铁网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那么,作者为“男子”汉指引的是什么道路??唤醒“多浑虫”们,聚众起义。有人质问:这是不是“贾雨村独游无稽崖”??
  显然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无论隐藏得多么巧妙,总得借助笔墨吐出来;只要读者留心去觅,总能找到蛛丝马迹。如第六十五回中,兴儿曾对尤二姐说:“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这也是句荒唐话。荒唐话中隐大旨,这正是《红楼梦》的特点:“男子”们吹口大气,就能倒“林”,可见那“林”已经枯朽到何等程度;吹口热气,就能化“雪”,想必那“雪”山已是岌岌可危。而林雪又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质疑者的可贵之处就是只指责贾政而没有批评作者。其实作者对这一史实非常清楚,他借用贾政之口意在告诉读者:历史上的大起义不少,这是埋葬像王莽和清廷之类“贾政”的最有效途径。此处还要注意两个人物:一是恒王,对应的正是“太平永治”,暗寓清帝;二是林四娘,由“林”字连起林黛玉,黛玉象征女真王。恒王死,四娘亡,黛玉丧,暗喻满清王朝彻底覆灭。有人反对:一说“林”就连着满清没道理,你看林之孝在荣国府多红火??
  作者行文“变幻”莫测,确实不可一概而论;但就林之孝而言,与满清还真息息相关哩,只是你得从“变幻”中去看:其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作为小说艺手术,对于十分敏锐的政治问题,能够指引到这一步,应该说就够有胆识了。如果哪位觉着还不够明显,那就再听听几个重要人物的说法。《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当数宝玉、黛玉、宝钗、湘云、阿凤,这一点想必没有争议。宝玉疯疯颠颠地说得不少了,湘云心直口快,把宋太祖都请出来了,咱们就抛开这二位,听听其他三人的吧。
  第二十二回中黛玉在宝玉的“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后又续道:“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读者一时摸不着头脑,幸而庚辰本脂砚有双行夹批:“拍案叫绝!!此又深一层也。亦如谚云:‘去年贫,只立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怎么才能使“多浑虫”们清醒呢??作者不得不在第六十八回中借助王熙凤之口再大喊一嗓子:“俗语说:‘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穷疯了的人,什么事作不出来!!”你看看,这给那些“穷疯了的人”说得多明白!!有人反驳:那是俗语,能是王熙凤说的么??俗语比阿凤说出来更有威慑力:普通百姓都知道,你说可怕不可怕??作者敢写这句话,得有多大的勇气!!再联系贾政讲的黄巾、赤眉的故事,难道你还不明白作者的意图??难怪他老人家流着“一把辛酸泪”哀叹:“字字看来皆是血”,不知“谁解其中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按《红楼梦》的结构,甄与贾为一南一北,一隐一显,形成“两山对峙”,甄、贾两家同为曹家显然不可能。因为甄家处于云龙隐身之势,文本着墨不多,就以贾府与曹家作以简单比较吧。贾府兴于贾演、贾源二兄弟,位居公爵。封爵始于西周,分五等:公、侯、伯、子、男,当时的姜太公、周公旦才是侯爵,而贾氏兄弟竟得为公,足见位高权重。
  曹家发迹于曹玺的妻子、曹寅的母亲,身份是康熙帝幼时的乳母。乳母的身价有多高??恰好《红楼梦》中有这方面的现例,不妨看几位:
  其一,迎春的乳母。第七十三回因这老嬷嬷涉赌,贾母“便命将骰子牌一并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其二,宝玉的乳母。先听听这老嬷嬷怎么说:“我不信他这样坏了。别说我吃了一碗牛奶,就是再比这个值钱的,也是应该的。难道待袭人比我还重??难道他不想想怎么长大了??我的血变的奶,吃的长这么大,如今我吃他一碗牛奶,他就生气了??我偏吃了,看怎么样!!”这是在第十九回中丫头们不让李嬷嬷吃桌子上放着的奶酪,惹得她说了这些气话。到第二十回,她又冲着宝玉嚷:“把你奶了这么大,到如今吃不着奶了,把我丢在一旁,逞着丫头们要我的强。”再听听宝玉会怎么说:“如今我又吃不着奶了,白白的养着祖宗作什么!!撵了出去,大家干净!!”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阿凤口口声声说贾琏是赵嬷嬷的“儿子”,难道贾琏真的肯拿她当母亲待??别说只吃过她几天奶,就是奴隶生了主子,又能怎么样??看看赵姨娘,想求女儿拉扯拉扯,李纨想当个好好人,劝道:“姨娘别生气。也怨不得姑娘,他满心里要拉扯,口里怎么说的出来??”这下惹得探春大怒:“这大嫂子也糊涂了!!我拉扯谁??谁家姑娘们拉扯奴才了??他们的好歹,你们该知道,与我什么相干??”赵姨娘满心想把探春当女儿待,而探春则立场坚定、是非分明:“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他见了我,也是说没钱使,怎么难,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这样说来,康熙与曹寅并没有极为特别的关系,至于让他当个织造,就像贾府给赵嬷嬷的儿子找个事干干一样,并不能证明贾琏对赵天栋、赵天梁有多么亲近。
  贾、曹二氏一个是主,一个是奴,根本不在同一平面上,再说,两家在兴衰时段上也差异甚大。文本第五回中警幻仙转述宁、荣二公之语:“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这说明,贾氏自清朝定鼎就已开国立府,到贾宝玉梦游幻境之时已历百年;而曹氏呢??按《考证》说:“他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五十八年的江宁织造。”若按时段算,曹玺做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很多人认为:康熙六次南巡,曹寅竟接驾四次;江宁太守陈鹏年获罪,曹寅一个密折就把陈救出来了。此二事足以证明康熙对曹寅特别亲近。
  四次接驾也不足以证明二人的特别关系。据胡适考证:康熙六次南巡,第一次是在曹寅的父亲曹玺当织造期间,经查,曹玺没能接驾。第二次正好赶在曹玺卸任、曹寅未能上岗的空档上,有个叫桑格的当了八年江宁织造,康熙此次始住织造府。一说起接驾,很多人自然联想到元春省亲,她只是一个妃子,又是回娘家,你看看贾府费多大的事:且不说土建工程及买人,仅办烛灯帘帐等就是二万两银子。要是元春以后再省亲,还有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据曹寅在康熙四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的奏折中说:曹寅赶到扬州听孙文成口传皇帝圣旨:“‘三处织造,视同一体,须要和气’……臣寅免冠叩首,感激涕零,谨记训旨,刻不敢忘。从前三处委实参差不齐,难逃天鉴。”⑿
  从这一奏折中不难看出杭州、苏州、江宁三织造确实不和,而康熙帝要杭州织造孙文成向曹寅口传圣旨,表明康熙对杭州织造可能更宠信些,至少是对三位织造“视同一体”,没有偏爱曹家之意。
  再就是曹寅密疏救陈,此事《考证》中说得比较清楚,摘引如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不幸章学诚说的那“至今为学士大夫所称”的曹寅,竟不曾留下一篇传记给我们做考证的材料,《耆献类征》与《碑传集》都没有曹寅的碑传。只有宋和的《陈鹏年传》有一段重要的纪事:
  乙酉,上南巡。总督集有司议供张,欲于丁粮耗加三分。有司皆慑服,唯唯。独鹏年不服,否否。总督怏怏,议虽寝,则欲抉去鹏年矣。
  无何,车驾由龙潭幸江宁。行宫草创,欲抉去之者因以是激上怒。时故庶人从幸,更怒,欲杀鹏年。
  车驾至江宁,驻跸织造府一日,织造幼子嬉而过于庭,上以其无知也,曰“儿知江宁有好官乎??”曰:“知有陈鹏年。”时有致政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从此段引文中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㈠.曹寅比较有文名。“至今为学士大夫所称”是章学诚所著《丙辰札记》中的一句话。
  ㈡.曹寅没有陈鹏年有名气。由胡适的抱怨可知,他及朋友翻遍正、稗、杂史,竟找不到关于曹寅的碑传,只是在杂史《陈鹏年传》里涉及到曹寅一小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3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塞浦路斯
㈢.陈鹏年获罪正好印证了《红楼梦》的主题:无论官民,安分正直者没有生路。陈知府有什么罪??就是因为总督想通过增加粮赋筹集接驾的费用,陈不同意,总督就设计陷害他。康熙和太子一怒,不分青红皂白,就要砍他的头。
  ㈣.康熙善于权手术。因总督使人借龙潭行宫作文章陷害鹏年,果然激怒皇帝与太子,要杀太守以解气。但康熙毕竟城府深沉,先问曹寅的儿子颙,当是逗小孩子玩儿,但曹颙的话可能给陈知府帮了倒忙,因为孩子常是大人的传声筒,从此话中可以推知曹、陈关系过密;次问致政大学士张英。张英及儿子张廷玉在清廷位高权重,张廷玉竟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