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河南孙建设 -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复制链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弄清宝玉的年龄,袭人与雪雁就好比较了。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中有:“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也就是说,黛玉入贾府时,袭人九岁。雪雁呢,第三回交待得很清楚:“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这么说来,雪雁比袭人也大一岁。有人感到不解:这么小的孩子,懂得什么是“云雨情”??这事当发生在黛玉入府的第二年,虚计宝玉八岁,袭人十岁,按说他们确实难以“云雨”;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宝玉可能大得多,你看,他第一次正面出场,就是“一位年轻的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八、“曹雪芹”与曹寅家族无缘
  
  据主流红学派在胡适《考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曹寅的继子曹頫\的儿子,1728年因家被抄随父迁至北京。至1730年,曹頫\“因搔扰驿站获罪,现今枷号”,曹家妇孺被困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地方房屋十七间半”里艰难度日,⒀之后曹家再无消息。又根据《四松堂集》等资料认定:曹雪芹名霑,卒年40岁。至于卒于何年,有壬午、癸未、甲申三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记者以为:《红楼梦》中那位对《石头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与曹寅家族没有任何联系。理由如下:
  ㈠.曹家至今没有发现名叫“雪芹”的人。也就是说,曹雪芹为曹頫\的儿子是人们假设出来的,没有事实根据。有人依据“霑”字曾绘声绘色地说:金陵久旱不雨,四五月之间的一天,曹頫\的儿子呱呱坠地,恰巧甘露忽降,父亲为这个孩子取名霑,字雪芹。这一说靠不住:雪芹40岁而卒是此派的公认,卒年有三说,生年理应也有三说;生于哪一年还定不下来呢,怎么确定他出生时是旱是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㈡.即使曹頫\真的有个儿子名雪芹,他也不具备创作《红楼梦》的才能。甲戌本“凡例”中有诗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第一回中亦有“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二者均表明:到甲戌年曹雪芹为此书已历十年辛苦,《红楼梦》创作当始于1744年。假如这部巨著是曹頫\的那位名“雪芹”的儿子创作的,他当时才多大??若按卒年为壬午、癸未、甲申三说推算,分别为20、19、18周岁,因为古人是一过春节即增岁,今人多以周岁计。请问:一位如此年轻的人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吗??主流红学派都会十分肯定地回答:能,古今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㈣.即使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自学成才,曹頫\的儿子也不具备创作《红楼梦》的客观条件。无论是胡适还是周汝昌等红学大家都承认:《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书中所写都是作者亲身经过见过的。这一共识把他们自己也逼进了死胡同:无论曹家在南京如何繁华,曹頫\的儿子都不可能记得,因为他离开南京时确实太小。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周汝昌等人坚决否定了胡适的《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南京”说,而相对提出“北京”说。这样一改变,似乎把这个大缺陷补平了,但又有新的问题冒出来:而曹家被抄主要是两条大罪:一是搔扰驿站,一是严重亏空。前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隐产”说就是曹家在北京有清廷没有找到的隐产,使“曹雪芹”才能享受到《红楼梦》中描绘的那样的生活。试问:曹家就算敢于隐产,他能隐藏多少??能在京都繁华地段隐下一块三里半大的不动产吗??就算曹家没有被抄,他置得起这样的产业吗??假定曹家置得起且真的隐瞒下来了,他们敢去住吗??别说是封建帝制,就是而今的法制社会,债务人为逃避债务而隐瞒财产,就会构成犯罪;曹家欺骗皇帝真的不怕砍头??有人引用第七十四回中探春语:“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复苏”说就是假定曹家被抄后又有一个短暂的复苏,为“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创造了物质条件。邓遂夫先生就曾说:“既然《红楼梦》是以曹家在北京的末世境况为背景,那么,按书中所写这个家族的兴衰际遇和雪芹后来的穷愁潦倒情况,其北京曹家就必然还有一个短暂复苏和再次遭变的过程。”接着,邓先生列举曹家的几位亲戚在乾隆掌权后渐渐爬起来以及曹家亏空的银两得以宽免,并以此推定:彭福“若直接使行权力让其表叔曹頫\复官内务府,亦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到了乾隆三年戊午,当时雪芹大约十五岁光景,曹家的几门姻亲又开始出问题了。”邓先生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邓先生的这一观点,得到广为赞同:因为曹家没有末世复苏,曹頫\的儿子就没有写《红楼梦》的物质基础。对邓先生的此段论述,请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曹家末世复苏是“按书中所写”推定的。这种推理必须有个大提前:书中的贾家等同于曹家。二者等同吗??仅举一例:按邓先生所说,曹家从乾隆执政时神秘复苏,到乾隆三年再次跌倒,也就是三年左右;而贾府的末世呢,就从黛玉入府时算起吧,当年她才六岁,故有与宝玉“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到第四十五回黛玉就说“我长了今年十五岁”,她在贾府已过八九年了,荣国府还能维持多久仍是未知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邓先生的这一观点,得到广为赞同:因为曹家没有末世复苏,曹頫\的儿子就没有写《红楼梦》的物质基础。对邓先生的此段论述,请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曹家末世复苏是“按书中所写”推定的。这种推理必须有个大提前:书中的贾家等同于曹家。二者等同吗??仅举一例:按邓先生所说,曹家从乾隆执政时神秘复苏,到乾隆三年再次跌倒,也就是三年左右;而贾府的末世呢,就从黛玉入府时算起吧,当年她才六岁,故有与宝玉“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到第四十五回黛玉就说“我长了今年十五岁”,她在贾府已过八九年了,荣国府还能维持多久仍是未知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其二,关于亲戚相助。就以贾家为例,赵姨娘有心想帮助娘家人,做得到吗??有人反驳:赵家是奴才,怎么能与曹家相比呢??请问:曹家是什么??包衣,就是奴才。即使往好里说,迎春可是正儿八经的主子,若贾琏犯罪,迎春的丈夫肯帮贾家吗??更不用说什么“表叔”。就是秦可卿在宁府那么受宠,她父亲为秦钟筹学费东拼西凑,也没见她给家人帮个小忙。再说,雍正对曹家反感,他在世时想必其他任何人都不敢直接令曹頫\复职。
  其三,关于亏空“宽免”。其实,这也是“王熙凤招手”,借白送人情收买人心而已,因为对曹家来说,宽免不宽免没有什么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且不说贾府,就看看大管家赖大的家吧。第四十七回中有:“贾母高兴,便带了王夫人、薛姨妈及宝玉姊妹等,到赖大花园中坐了半日。那花园虽不及大观园,却也十分齐整宽阔,泉石林木,楼阁亭轩,也有好几处惊人骇目的。”能使贾母、王夫人感到骇目,其园之美自不必说。曹家能恢复到这个程度吗??这只是荣国府中众多奴才中的一个,是靠贾氏养活的。曹家就是最繁盛时,能养得起这样的大寄生虫吗??别说养,就是曹寅在世,恐怕也赶不上赖家这只寄生虫肥大。
  大的方面且不说,再看两个细节:
  一是第三十五回宝玉想喝小荷叶儿小莲蓬儿汤。模具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综上可见,“曹雪芹为曹寅之孙”的结论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之上的:假设曹寅的继子曹頫\有个儿子名雪芹,假设这个孩子是天生的神童,假设他能无师自通、身怀绝技,假设曹家末世有“神秘”的复苏……用这么多假设来证明一个结论,就是讲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听,他们也不一定相信呐!!何况,即使这些假设都为真,仍没办法证明神秘复苏的曹家可以赶上贾家的一角,也就是说,曹頫\的儿子根本不可能见到薛姨妈也没见过的食物模具,不可能知道贾府里堆放着王熙凤也没听说过的“软烟罗”,他仍写不出《红楼梦》。
  被认为是曹寅之孙“曹雪芹”著《红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袁枚认定《红楼梦》是曹寅的儿子雪芹著的,大概就是以此推测出来的,因为甄家接驾四次,曹家也接驾四次。胡适又向前推进一步,甄贾两个宝玉都是曹雪芹,贾甄二府都是曹家。邓遂夫根据第五十六回中的情节写道:“留在江南的一些曹家闲置人员,亦可能在乾隆即位的宽松气氛中被起用。可见,书中特笔所写江南甄家的人在‘十来年’之后‘奉旨进京’和‘进宫朝贺’,正与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现状相符……书中特意让贾府的人问了一下甄宝玉的年龄。甄府来人回答:‘十三岁。’甄、贾二玉,实际上是同一个原型人物的分身描写,说明贾宝玉也是十三岁。这就和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其实,贾宝玉的年龄在文本中有多次直接或间接地记载,如前所述,和尚说“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这是在第二十五回,怎么到第五十六回仍是十三岁??说甄、贾宝玉年龄相同,林黛玉就会坚决反对,不妨听听她的理由:“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这是她对着王夫人说的,想必不会错。在第四十五回里,黛玉说:“我长了今年十五岁”,这是她亲口对宝钗说的,庚辰本有脂砚双行夹批:“黛玉才十五岁,记清。”黛玉十五岁,贾宝玉此时肯定是十六岁,总不会又过十一回,贾宝玉反而减少三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借此足以证明甄、贾宝玉不是一人,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时点既是13岁,又是至少16岁。同理可证:甄、贾两家不是一家,小说追求艺手术真实,同一个宝玉不可能既是贾家的孩子,又是甄家的子孙,并同时生活在长安和金陵。有人反驳:怎么解释木石前盟和钗、黛合一??前一问题可从迷信的角度去看,古人相信生死轮回;后一问题的分合是神而不是形,即她们在“嫁汉”的问题上是一致的,并且是“前仆后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当然,胡适等人最过硬的证据就是甄家与曹家均接驾四次,认为这决不是简单的巧合。且不管它是不是巧合,咱们不妨先思考两个问题:
  其一,即使曹頫\真有个儿子名雪芹,《红楼梦》真是他创作的,他敢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而不担忧“文字狱”吗??
  说起清朝的“文字狱”,不能不令许多文人墨客胆颤心惊。且不说徐珂的《清稗类钞》曾载某一书生因偶咏“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而惨遭杀身之祸,就是曾任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时为翰林院学士的徐骏,因诗中有“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句而被砍头。上二案均在雍正朝,至乾隆时期更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其二,《红楼梦》的创作原则是“将真事隐去”。曹寅接驾四次是“真事”,为什么要违背此原则而写入书中??很多人以为:四次接驾是曹家的荣耀,雪芹或是情不自禁,或是想炫耀炫耀。情不自禁不可能,你看看那位“空空道人”,虽被石头说服,仍“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才肯抄去。空空道人能游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想必文字狱奈何不了他,尚且如此谨慎,“曹雪芹”还敢情不自禁??至于炫耀,想必他想都不敢想:这种炫耀岂不是引火烧身??看看那条“仁情巷”烧成什么样子!!再说,就是想炫耀,直接写贾家接驾四次不就完啦,为什么要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记者以为:甄、贾宝玉为两人,甄、贾二府为两家。从创作的角度考虑,二玉为一人,二府为一家,既没有必要,又造成混乱,作者不会这么做。但文本确实设置了甄贾二家及二玉,此当另有深意。关于甄贾宝玉的设置,想必意图有三:一是借二玉连起甄、贾二家。二是甄隐贾显、甄略贾详、甄虚贾实,以至最终甄来贾去,从艺手术上构成变幻、对称美。三是形似而质异。形似主要表现在相貌、语言、性格等方面,给人以高度的相似甚至相同的感觉。质异当有暗、明之分:暗异就是看似无别而实有别。如二玉论“女儿”,咋一看都是“女儿”可爱,“男子”可恶,就荒唐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甲戌本上对贾化的中秋诗有三句眉批:“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首句为偏引,若不批注,说不定读者便不去深想它,不就是一首咏月诗吗,有什么好琢磨的??这一批,反而引起“人间万姓仰头看”:原来借助升起的那轮明月不只是“欲出雨村”,而是要出“假政”。次句是整部书的大关键,即点明“假政”统治时期相当于一个“秋夜”:此诗为始,即月出;秋日结诗社为月正中天;再写秋诗时,就是月西坠,日东升,完成一个“轮转”,又是“双悬日月照乾坤”。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说到甄、贾两家,就想到了迎春制的“算盘”灯谜,那可是个大关键。甄家居南方的金陵代表着阳,贾家居北方的“长安”代表着阴,阴阳对立,正好相当于个大算盘。算盘每档有七珠,上二下五,这就决定了作者用墨贾多甄少。但算盘的辩证法是以少为多,以多为少,这又决定着贾家看似兴盛,必将衰败;而甄家呢,看似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这就是算盘的“变数”原理:经过一阵纷纷乱之后,阳必胜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不只是两大阵营,就是贾府也像一把“算盘”。很多人对荣国府的布局理不出头绪:贾赦是长子且袭一等将军,贾政是季子,只不过是个员外郎,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贾赦都该住正宅,怎么偏偏贾政占了正宅而贾赦只住东偏院呢??这也是算盘的“变数”原理:以长幼决定着时间的先后,满清先期在塞外,后期才入主中原,而贾政官居员外郎,就是从“中原外”闯进来的一匹“狼”,建立起“假政”权,他不居正宅谁敢居??而贾赦呢,就是“假设”的边“塞”,正是满清先期的栖息地,故只能出大门东入偏宅。有人硬说贾府就是曹家,曹家担当得起这样的大关节吗??就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九、《红楼梦》成书过程
  
  据甲戌本第一回载:那块大石头上天生有篇奇文,故称《石头记》;空空道人抄回来后改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若以此论,该书在1754年就已增删五次,且五易其名,依次为:《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接着又有脂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这就有点儿怪啦:甲戌年就已经增删五次,表明《红楼梦》初稿应当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这都怨那个癞和尚作的怪,不说它,再说点“作者与余实实经过”的“嫡真实事”。第六十二回中有段文字写大观园里几个女孩子闲聊天:“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便这等巧,也有三个一日、两个一日的。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三月初一日是太太,初九日是琏二哥哥。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
  仅凭探春与袭人的对话,就足以证明贾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探春、袭人的事都好解释:智者千虑,还必有一失呢,何况两个女孩子??只是“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之语,又引来一些小麻烦。由“遇得巧”再联系到“也有三个一日、两个一日的”,可推定贾母与宝钗的生日当为同一天。即使不是同一天罢,肯定是在正月的后半个月里。谁知,这一推论也靠不住。
  先说贾母。探春说她的生日是“过了灯节”,肯定记得不错。谁知第七十一回竟有:“贾政回京之后,诸事完毕,赐假一月在家歇息……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你看怪不??贾母的生日从正月一下子跳到八月,真令人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再说宝钗。第二十二回中阿凤问贾琏:“二十一是薛妹妹的生日,你到底怎么样呢??”贾琏想了半日才答:“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凤姐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同回还有:“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由此推定:宝钗是上年才到贾府,翻过年头就是十五岁生日。这一点从宝玉口中也可得到证实,第二十回中宝玉劝黛玉:“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宝钗在第五回中就跑入宝玉的梦中,表明警幻仙说他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并不冤枉。只是到了第二十回宝玉还说宝钗“是才来的”,这话虽与贾母、阿凤语相吻合,黛玉也被蒙住了,但却很难蒙住旁观者。第四回有:“这薛公子原是早已择定日子上京去的,……夺了丫头,他便没事人一般,只管带了家眷走他的路。”这表明:薛家是在打死冯渊、夺下香菱后立即就动身进京了。这消息是什么时候传到贾府的??第三回中有:“次日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看……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命,现在应天府案下审理。”那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说到宝钗这次的生日,更是个令人难以琢磨的时点。元春在元宵节那天归省,之后“又将园中一应陈设动用之物收拾了两三天方完。第一个凤姐事多任重,别人或可偷安躲静,独他是不能脱得的”,表明这两三天阿凤在忙事;接着是女儿患病,贾琏避房十二天;等丈夫回来,凤姐才与他商议宝钗过生日的事。宝钗的生日是二十一,当是哪个月的二十一??若放在二月倒很合适,可是探春偏偏说她与贾母的生日都在正月。如果放到正月里就有了麻烦:元春省亲的那个正月早已过去,就是王熙凤再有本事,想必也难把时间倒回来;若是放到次年吧,这一年里大事小事不知有多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lz 顶!!继续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龙小囡 该用户已被删除
龙小囡 发表于 2015-4-26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台湾
当然,关于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尚有争议,本文不予涉及,仅举一例就可证明前八十回“书未成”。如第七十五回有回前脂批:“缺中秋诗,俟雪芹。”此回中写中秋节贾府家宴,击鼓传花说笑话;宝玉不敢说,贾政就令他作诗。“宝玉听了,碰在心坎上,遂立想了四句,向纸上写了,呈与贾政看,道是……”贾政高兴,便命:“把我海南带来的扇子取两把给他。”贾环也想卖弄卖弄,趁机也做一首给父亲,惹得贾政很生气,贾赦却高兴地说:“以后就这么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就这两首孩子的诗,直到作者去世时也没能补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说是没写,其实已经写出来了,只不过是另一样笔墨。第七十六回贾母见家人亲戚病的病了,不在的不在,正因冷清而伤感,突然有个媳妇来报:“方才大老爷出去,被石头绊了一下,崴了腿。”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绊倒贾赦的是不是石呆子??此时“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就在贾母流泪之时,湘云在山下又大喝一嗓子:“卧榻之侧,岂许他人酣睡”!!妙玉则说:“快同我来,到我那里去吃杯茶,只怕就天亮了。”
  你看,这是不是一首“阴阳交替畅想曲”??它似乎使你看到了两大阵营的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