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河南孙建设 - 

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

[复制链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风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到了床上,“嗳哟”了一声,一睁眼,镜子从手里掉过来,仍是反面立着一个骷髅。贾瑞自觉汗津津的,底下已遗了一滩精。心中到底不足,又翻过正面来,只见凤姐还招手叫他,他又进去。如此三四次。到了这次,刚要出镜子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单看这一段文字,确实是“大旨谈情”而“毫不干涉时世”,可是,你一旦把“女儿”与女真、王熙凤与统治者相联系,就会恍然大悟:凤姐招手即乾隆皇帝的怀柔骗手术,贾瑞恋情即“汉子”恋清,特写贾天祥遗精重在突出清的柔手术之害,他至死不悟既怨恨“汉子”浑,又重重地鞭笞了害人者手法阴险。
  此段是“以情掩清”的例证之一。这么一掩,就决定着作品在表现手法、艺手术技巧上都得作出相当大的调整。在前《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中,表达方式可能就是直白的,文字背后没有什么隐含义。一到《风月宝鉴》,重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表面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看了两天总算看完了,精辟。还来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窗外有棵茶花 该用户已被删除
窗外有棵茶花 发表于 2015-4-26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怪不得大观园是把贾赦居住的花园拆了建造的,也就是说贾政把贾赦的地占了建造,恰恰大观园从东北往西南方向3里半。并那水也是从东北往西南流的,从沁芳桥进入里面。那沁也许通清,即满清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窗外有棵茶花 该用户已被删除
窗外有棵茶花 发表于 2015-4-26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正如《风月宝鉴》的主旨不得不隐藏在文字背后一样,作者也不得不隐身。有人不解:既然从文字表面看不出涉及时世,他还用隐身吗??提此类问题的朋友,最好去看看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就苏轼的本质而言,肯定不会有任何反叛心理,但对手借助曲解诗句,把他从知府一下子变成阶下囚,要不是王安石等人鼎力相救,恐怕小命就没了。一句话,只要身陷文字狱,你就失去了辩解权,只能任人宰割;何况作者非常清楚自己的作品,一旦被统治者解透,不被抄家灭族才怪哩。只要想明白这一点,再考虑一下作者的智力及风险意识,你就能猜得到他会怎么保护自己。所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说到靖藏本,就勾起众人的一堆疑问来:
  ㈠.那位藏书人靖氏懂不懂此书的珍贵性??若不懂,为什么要珍藏;若懂,为什么又轻易地抛弃啦??
  ㈡.那位借书人毛国瑶懂不懂此书的价值??若说靖氏不懂,祖上的东西胡乱收藏着,毛先生就难以藉不懂搪塞。
  ㈢.毛某手中的那个戚序本,他是怎么得来的??别说那时,就是直到二十一世纪,印刷业高度发达,普通百姓手中捧过戚序本的也不多;而毛先生在1959年就知道把戚序本与靖藏本对比研究。
  ㈣.毛某既然懂得靖本的重要,他可以有多种方式处理,比如或购买、或告知、或请求保护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㈤.还书和写信的时点:毛某于1959年秋就把书还给靖家了,为什么一直等到1964年才向红学会写信告知此事??若毛某不懂此书的重要,他可能就不会抄录批语;既然知道,为什么非要等到数年后才告知,莫非他要等的就是该抄本被遗失??
  也有人为毛先生辩解:要是毛某做伪,靖氏肯与他配合吗??再说,毛先生为什么要做伪??他有做伪的能力吗??
  辩解者的理由没有多大说服力:先说毛、靖配合。在现实生活中串通做伪者比比皆是,毛、靖口径一致有什么好奇怪的??次说他为什么做伪。仅就《红楼梦》的作者问题,看看有多少做伪者,谁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这可能又会使很多人瞪大眼睛:你凭什么这么说??
  答:虽然毛先生所抄的“靖批”看似有很多漏洞,正是这样,反而证明毛氏没有作伪的故意,因为毛某曾是大学生,要是他故意做伪,就不会留下那么多漏洞;若是有专业高手参与,漏洞就会更少。靖批看似假,这正应了“真作假时假为真”。
  问:既然此回删去“遗簪”、“更衣”,为什么字数并没有明显减少??
  答:理由很简单:因为又补写了“谋封”和“盛葬”两块。
  问: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调整??是不是删去的情节写得不够好??
  答:恰恰相反,删去的部分写得相当出色,作者实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有点意思,记号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主旨大人作出最权威的判决,作者不得不执行。你看第十回中,张友士一把脉就知道:“大奶奶从前的行经的日子问一问,断不是常缩,必是常长的……这如今明显出一个水亏木旺的症候来。”并断言她将死于春分。经期“常长”表明“水”越来越少,以致“水亏木旺”。张友士的话不仅在秦可卿那里得到证实,还有两个重要证人亦可证明:一是她的婆婆尤氏,曾对人说:“经期有两个多月没来。叫大夫瞧了,又说并不是喜。”足见“水亏”。二是王熙凤目中,见“那脸上身上的肉全瘦干了。”这与宝钗制“冷香丸”的那四样白花蕊必在春分日晒干相互印证,故秦可卿只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作者不得不执行主旨的判决,忍痛割爱,删去“遗簪”和“更衣”,并增加“死封龙禁尉”,这就把“秦”与“龙”联系起来;而“盛葬”重在突出“无可奈何秦去矣!!”而“十二钗正册”上的可卿自缢没有来得及改,或者说作者也就不打算修改,就加上这条脂批。此批若不是出自作者之手,谁能想得到有这样的调整??故仅凭“遗簪”、“更衣”四字,就足以证明靖本的真实性,又可透露出《红楼梦》的合成及主题升华过程,它的大旨确实是“以情掩清”。
  绮园不了解作者的意图,反而认为漏写贾蓉娶妻是失误,还想借以表白自己的功绩,岂不可叹??
  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记者以为,读脂批要与读《红楼梦》一样,千万不能只看表面文字就深信不疑,同样存在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问题。比如“脂砚”的表面义就是红色的砚台,其隐含义至少有三层:其一,砚拆石见,即此名是为批注《石头记》而取,与空空道人在“石”上“见”文相照应。其二,脂为红色,脂砚就是盛红墨的砚台,表明用于脂批的是红墨。其三,脂砚斋为“知音者”之谐。这个谐音又另有深意:因为“脂砚”名下的批语就是这对“知音者”共为;若进一步区分,褒、贬二类的批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脂砚所书,正、反二类的批注多出自作者之手。
  再说畸笏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有人强烈反对,并举出两大证据:其一,到丁亥年,脂砚已长眠,畸笏尚健在;其二,畸笏以其名作批的最早时点为“壬午春”,当时作者还在世,他怎么就成为寂寞孤独的老头儿啦??
  若从表面看,这两点确实是铁证。但是,对他们的话,你千万不要太认真,否则就会陷入迷魂阵中出不来。先说畸笏笔下的“脂砚”去世,这与前批中的“棠村已逝”一样,是批书人告别了昨天的自我。再说畸笏“壬午”首批。假定“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为真,“甲午八月泪笔”就不可能为真。想想二人的关系,脂砚“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无论他们是夫妻、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脂砚只祈求造物主再造一芹一脂,作者去世后,脂砚最关心的就该是《红楼梦》了,因为这是作者的全部心血。可以肯定,脂砚对《红楼梦》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特别是没有完成的部分,决不会视而不见。但脂砚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数年后畸笏却大发感叹,正常吗??合乎情理的解释是:脂砚想动手把此回续完,但因能力不及作者,写来总不如意,一直拖到数年后,才发出一声无奈的长叹。
  其二,邓遂夫曾谴责畸笏叟:“取消了雪芹坚持使用十余年的书名中的‘脂砚斋重评’字样,并干净彻底地删除了批语中所有的脂砚斋署名。”⑼
  畸笏所为确实令人不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由此可得出以下推论:其一,作者的去世时点“壬午除夕”当为真实。其二,作者去世后,他的那位“知音者”也就失去了知音,故在壬午除夕至丁亥间,“脂砚”之名轻易不肯再用,到“丁亥夏”干脆令“脂砚”去世。其三,畸笏在“癸未”年的批语,时点均注为“壬午”。有人不解:作者于壬午年去世,这一年才是脂砚的伤心年呐!!可能脂砚的看法恰恰相反,理由有三:其一,按照风俗,除夕与春节是连体婴儿,新年大祭是从除夕开始的。其二,脂砚的悲痛就是真实地发生在癸未年。其三,在壬午年里,当作者即将走到生命终点的时候,两位“知音者”的情感也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十二、寻觅作者
  一说寻觅作者,很多人立即就想起第一回中有:“作者自云……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
  胡适之以此认定:“这话说的何等明白!!《红楼梦》明明是一部‘将真事隐去’的自叙的书。若作者是曹雪芹,那么,曹雪芹即是《红楼梦》开端时那个深自忏悔的‘我’!!即是书里的甄贾两个宝玉的底本!!”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胡先生上了作者的大当,他既不知道“此书表里皆有喻”,又过于相信《红楼梦》是实写。关于这一点,国学大师王国维非常有见底:“所谓亲见亲闻者,亦可自旁观者之口言之,未必躬为剧中之人物。如谓书中种种境遇种种人物非局中人不能道,则是《水浒传》之作者必为大盗,《三国演义》之作者必为兵家,此又大不然之说也。”⑶此话决不是批评胡适的,因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比胡适的《红楼梦考证》早七年。但王国维不愧为国学大师,他能清醒地认识到“红楼梦》开端时那个深自忏悔的‘我’”是作者借他人之口言之,或者更准确地说,就是借书中主人公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次说“孔梅溪”。这个名字有点怪,三人中唯有此名前面冠以地名“东鲁”。东鲁原指春秋鲁国,因地处中原东部,故称东鲁。“孔梅溪”前加“东鲁”,表面义是强调真实性:孔子为东鲁人,孔梅溪为孔子之后,故称东鲁孔梅溪。其隐含义很有可能是为了悼念卢鲁生,因东鲁又指山东,“山”与“江”相对,“东”与“西”相反,故以山东指代江西。江西千总卢鲁生本想着用造假的方式阻止乾隆南巡,也算为百姓减轻点痛苦,谁知做事不密,身遭凌迟。这事就发生在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问世的前三年,肯定对作者的刺激非常大。他读没读过卢鲁生伪造的奏折,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孙建设以为“东鲁孔梅溪”影射孔尚任。理由有八:其一,孔梅溪与孔尚任姓氏相同。其二,孔尚任自称“东鲁狂生”,而此处点出的数人中唯有“孔梅溪”前加“东鲁”。其三,孔尚任的代表作是《桃花扇》,可简称为《桃》戏;而“溪”谐音戏,“梅溪”就是《梅》戏或“美戏”。若用“梅”,取桃花与梅花的相似点;若用“美”,则表明《桃花扇》是戏曲中难得的优美者。其四,《红楼梦》与《桃花扇》的精神有相通之处。王国维曾说:“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⑶一个“仅”字,表明二者不仅相通,而且独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三说“曹雪芹”。无论权威学者怎么说,“东鲁孔梅溪”就会明确告诉你:这决不是个真实人名。王国维更明确地认定“曹雪芹”就是“子虚乌有”。那么,此三字是什么意思??
  “曹”当有三意:其一,用作烟幕弹。如前所述,作者曾在南京长期居住,因此,他对曹寅家事相当了解。既然书中写了金陵甄家四次接驾,作者就干脆命那位“悼红轩”的先生姓“曹”,以便把众人的目光引向曹家。其二,用本义。许慎《说文解字》:“曹,狱两曹也。”段玉裁注:“两曹,今俗谓原告、被告也。”⒂有人说:段玉裁虽然与作者为同时代人,但不能证明作者就读过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芹”有四义:一是植物名,常生在浅水或湿地里,又称水芹,此义可与“蓉桂竞芳”中的“蓉”相对看,均为“水草”。二是谦词,表微薄的心意。如第一回中甄士隐曾对贾化道:“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三是指辛弃疾的《美芹十论》,是他向南宋皇帝献的伐金良策。作者对辛弃疾非常敬佩,看看辛的《水龙吟》你就知道:《红楼梦》的第一首标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就是从“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中化来的。可能有人以为作者只有“辛酸泪”而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三字组合,也有二义:其一,“曹”取审判,“雪”与“芹”均象征满清,合在一起就是对满清王朝的审判。其二,“曹”为朱义,“雪”为纯洁高尚,“芹”取辛弃弃的“美芹”意,三字的合义则为:《红楼梦》是姓“朱”的一位“男子汉”所奉献的一片纯洁的心意。作者的“美芹”就是“武力反清”,这与神示《白蛇记》、黛玉语“虎狼屯于阶陛尚谈因果”、宝钗思“人急造反”、湘云喊“卧榻之侧,岂许他人酣睡”、阿凤叫“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及贾政讲的赤眉、黄巾杀恒王等内容正好相一致。不仅如此,就连四大家族的姓氏及贾府数代之名都被这一“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后说“空空道人”。一看此名就会想起那位跛足道人,跟着癞和尚疯疯颠颠的,定是“子虚乌有”式的人物。但此道人不是彼道人,不可一概而论。就是那个跛足道人,与癞头和尚也大不相同:和尚为泊来品,道士为国产货;“风流冤孽造劫历世”当是和尚操纵的,道士闻知后只想超度几人;和尚连着宝玉、黛玉、宝钗,道士救出甄士隐、柳湘莲、并为贾天祥送去“风月宝鉴”;和尚号“茫茫大士”,道士名“渺渺真人”。道士既为“真人”,想必“空空道人”也并非真空,你看他,能“因空见色”,足见其视力不凡。这里的“色”并非仅指女色而应为有色世界,既与仙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综上得出三条推论:
  ㈠.作者有可能姓朱。
  ㈡.他崇拜张煌言,敬佩孔尚任,与江西千总卢鲁生案有一定联系。
  ㈢.他是一位敢于蔑视王权、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同时又善于保护自己的人。
  除此之外,从文本中还能觅到作者的哪些信息??不妨依次列为:
  ㈣.擅长绘画。由第四十二回中宝钗谈画可证。
  ㈤.游历甚广。如第五十一回借助“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可知其游历南到交趾,北至青冢,踪迹几遍全国,但没有去过东北。
  ㈥.精通医手术。第十回中贾珍曾说:“冯紫英因说起他有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姓张名友士,学问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有的学者认为此段文字背后隐藏着政治,如张友士曾对贾蓉说:“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前句连起秦、清、冰、雪,当然是不怕“冬”的;后句的注解正可用秦可卿梦别阿凤语:“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因秦氏为秦的一支花,她就当死于三春之时。就是秦可卿生前也向王熙凤道:“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这正是无可奈何秦将去,借用贾母的话:“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你看看《红楼梦》,是不是处处“草”下都藏着“斤”??
  ㈦.能诗善文,酷爱小说。石头与空空道人的一番对话,其间有条脂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㈧.情钟“石头”。这里的“石头”,名为那块因无才补天而悲伤的顽石,实则指石头城,即南京。作者对南京情有独钟,证据有三:其一,甄与贾、隐于显的对立,其实就是汉与满的对立,石头城象征着汉,虽隐而岿然不动;长安象征着满,虽标榜“兆年不易”,实则风雨飘摇。其二,前《石头记》与《金陵十二钗》就应当是在南京写成的。其三,仅“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一语,就透露出作者对南京的恋情。注意:这是甲戌本第一回正文中的一句话,位置在“谁解其中味”之下另行,“甲戌本”就是因它而得名的。稍一琢磨,你就会觉着此话非常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㈨.作者的出生地很可能在豫南。这又会使很多人大为吃惊:凭什么这样说??有一点应该成为共识:作品中的方言对确定作者的长期生活地有着重要价值。既然如此,请语言学家们把《红楼梦》中的方言挑出来,看看哪个地方的方言使用率最高就行了。但有个因素要考虑:作者应该在南京呆过相当长的时间,不然就不会有《金陵十二钗》和情钟《石头记》,故南京应当是他的经常居住地;为传播作品考虑,他要把自己伪装成北京人,故北京方言也应不少。若某方言区的方言使用率盖过这两地,那里一定是他的成长地;若两京方言拔了尖,当与二地之外的最高者参酌确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batsbird 该用户已被删除
batsbird 发表于 2015-4-26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膈肢与膈肢窝:膈肢就是一人把手伸进另一人的膈肢窝等处,使之痒得受不住。如第七十回有:“晴雯和麝月两个人按住温都里那膈肢呢。”
  嗙嗙:这不是简单的象声词,而是指晚辈与长辈强嘴。如第二十二回有:贾母亦笑道:“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和我嗙嗙的。”
  拾头:就是用头乱撞。如第六十回有:“芳官……便拾头打滚,泼哭泼闹起来。”
  没捆儿:就是说话不着边际,信口开河。如第六十六回中有:鲍二家笑道:“叫你又编了这混话,越发没了捆儿”。
  “努”不是努力:此地人说的“努”意为用力过度,而不是“努力”。如第七十五回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如果不懂方言,有些句子你会越读越糊涂。如第六十四回有:“麝月、秋纹、碧痕、紫绡等正在那里抓子儿赢瓜子儿呢。却是芳官输与晴雯,芳官不肯叫打,跑了出去。”
  句中的“抓子儿赢瓜子儿”怎么解??无论你懂不懂“抓子儿”,想必都能猜到它是女孩子们常玩的游戏;“赢瓜子儿”似乎更好懂:就是输者给赢者瓜子儿嘛。再往下看:芳官输了,不肯叫打,跑了。奇怪吧:赌的是“瓜子儿”,怎么又与“打”联系上啦??原来这个“瓜子儿”可不是食物,而是义近“耳刮子”,都是用掌打对方,只不过二者又有区别:“耳刮子”被打的部位是脸部,用力重,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河南孙建设 发表于 2015-4-26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综上,基本上可以勾画出作者的轮廓:他出生于一个能念得起书的家庭,这一家很可能是豫南的朱家。作者聪明好学,知识渊博,能诗会画,精通医手术,酷爱文学。主要以行医维生,可能还当过塾师。曾在南京长住,游迹几遍全国,常为达官豪门的贵宾。崇拜岳飞、辛弃疾、文天祥、顾炎武、张煌言等人的气节,渴望刘邦、朱元璋再生;深受《金瓶梅》、《水浒传》、《桃花扇》的感染。早期的作品为《石头记》和《金陵十二钗》。因江西卢鲁生案,不幸中有大幸,得以逃脱,由此对满清王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决心隐身著书,以唤醒“多浑虫”,鼓动他们“拼着一身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