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版本比较

[复制链接]
 楼主| 十月石 发表于 2015-5-26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瑞典
就只值得他们这么冰冷地一笑吧??造物弄人,殆谓是矣!!随后弦乐几次迫切地质问,得到的回答只有这长号古怪而微弱的“滋滋”声,几次质问后,弦乐便精疲力竭了。
  冷酷的嘲弄,使音乐中所有的梦想与热情都土崩瓦解,彻底绝望了。接下来便是一下清晰有力的锣响,所有希望都被击落,希望的大门被关上,剩下的只有弃绝与无知无觉……
  
  2006.6.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橐龠 发表于 2015-5-26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克老??拿一个克老??克伦贝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十月石 发表于 2015-5-26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克老正是克伦贝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有偿招聘版主1 该用户已被删除
有偿招聘版主1 发表于 2015-5-26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拉美地区
真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十月石 发表于 2015-5-26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切利的悲怆柔情处如冰肌玉骨之绰约仙子,高潮处自然而发。全曲结尾处低音弦乐拨弦的节奏被强化出,恍如主人公向着黑暗的深处一步不停地越走越深,这番意境让我联想到北京曹雪芹纪念馆中的曹公头像,此头像由知名雕刻家钱绍武先生雕刻,硕大无朋的以青铜铸成五官模糊不堪,几乎只能依稀辨得。钱绍武先生说,正是刻骨血泪将曹公这五官冲蚀殆尽。这段结尾就仿佛让我看到满面涌动的血泪不断地冲蚀着主人公的五官,直到面目全非,也没有停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莱茵河的黄金 该用户已被删除
莱茵河的黄金 发表于 2015-5-26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乌克兰
穆拉汶斯基的柴6对偶来说是无可替代的。。。。
  
  lz好文,是偶们群里的十月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Octobre_Rouge 该用户已被删除
Octobre_Rouge 发表于 2015-5-26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捷杰耶夫的版本很少有人提到 但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frank760119 该用户已被删除
frank760119 发表于 2015-5-26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楼主驾御文字的能力,着实潇洒
  对音乐深刻的领悟能力,太也酣畅
  能把音乐与思想信手拈来,两相辉映,真是好境界
  人生遑论憾事之虞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十月石 发表于 2015-5-26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日本
富特文格勒1938与柏林爱乐合作的《悲怆》昨天又听了一次,真是服了。
    这个录音的音质还是比较不错的,音色饱满温暖,空间感与平衡度都不错。演绎上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完美而理想地表达了作曲家的原意。第一乐章完美如神,人性而悲壮,叙述从容不迫而又不拖泥带水,无任何偏见。富特不仅表现出了绝望与热情,哀号与感叹,更表现出了彷徨与迷惘,以及纯洁美好的热切希望。这个乐章中乐队发挥出极高水平,木管之清风冷月、啁啾低吟与铜管的呜咽哀泣表现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第二乐章从未听过如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肠百转被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hache 该用户已被删除
hache 发表于 2015-5-26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富特文格勒还有一个1951年带领柏林爱乐访问埃及的现场版本。这是一个颇赋“赎罪感”的录音,很有特色;但个性上还是不如38年的那般令人感动。奇怪的是,虽然是51年的录音,但音质顶多只能算是和38年平分秋色,甚至还有些不如----看来,毕竟是录音室里的技手术高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ongogo 该用户已被删除
ongogo 发表于 2015-5-26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还有阿巴多、奥曼蒂和罗日杰德文斯基的几个版,收齐了就可以聚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柳春阳 该用户已被删除
柳春阳 发表于 2015-5-26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美地区
大概二十年前,我极度喜欢老柴此曲,那时只有二十岁;大概十年前,极度喜欢马勒第二。而今,我最喜欢的是巴赫、莫扎特与老肖一类了。
      老柴的作品,没有什么超凡的深度可言,他是一个极为人间性、个人主义色彩非常浓厚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非常吸引人,确属佳品。但作品主题反映出来的生命层次却并不高,更不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降E大调 该用户已被删除
降E大调 发表于 2015-5-27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波兰
楼上的说法,倒是与我的想法一致:老柴的作品是为少男少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柳春阳 该用户已被删除
柳春阳 发表于 2015-5-27 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年纪大了,看的东西也比年轻时多了,也许是眼界变了,也许是心境变了,也许是。。。。。。
      更正一下我昨天发的一帖的意思,喜欢马勒第二,该是十五年前的事了。我买的马勒第一张唱片,是黑胶唱片,西诺波里版。还有他的《大地之歌》,海丁克版。后来都送人了,因为没有买到适合的唱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十月石 发表于 2015-5-27 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从作曲技手术层面的宏观结构上看,马九与柴六其实不无相似之处。
  
  第一乐章都惊人地庞大,都以弱始,以弱终,中间是大段的苦难与挣扎。
  
  第二乐章都有舞曲性质,一些旋律都有民间格调。
  
  第三乐章都是古怪的进行曲。声势在最后都达到一个高潮。
  
  第四乐章都以弦乐线条为主。都是慢乐章。都有一个前期的小高潮,一个总爆发性的高潮,所处的比例位置也相近。都以极弱终。
  
  
  舒尔肯认为,马九与柴六一样,第一乐章是作曲家思想精华所在,其后三乐章都是作曲家精神错乱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tian1864 该用户已被删除
tian1864 发表于 2015-5-27 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德国
克伦佩勒的确实不错。
  普列特涅夫的也非常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utschkanton 该用户已被删除
deutschkanton 发表于 2015-5-27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老柴的音乐即使再感性,也还不至于是给少男少女听得吧。柴5柴6少男少女们会喜欢么??呵呵
  
  我想,他可能只是一生为情所困,直到死都没有搞明白自己的感情,所以作品才会那么感性。
  
  毕竟有些事情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明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utschkanton 该用户已被删除
deutschkanton 发表于 2015-5-27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巴赫应该会随着年纪慢慢喜欢的,但是很难想象莫扎特,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莫少了,实在受不了他的那种“轻快”。
  
  有时候真的不明白什么叫深度,也搞不懂谁的音乐有深度。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十月石 发表于 2015-5-27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
承蒙楼上诸位顶贴。
  
  
  deutschkanton兄,其实莫扎特要“重”起来,那也是不得了的。比如第二十钢协的第一乐章、柔板与赋格K546、唐璜序曲、安魂曲等等。
  
  据说一个曲子连听几个星期都还能听下去,那这首曲子就有“深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拂晓之歌 发表于 2015-5-27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莫扎特写起小调来,往往异常阴郁,不输给浪漫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utschkanton 该用户已被删除
deutschkanton 发表于 2015-5-27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保留地址
十月兄,先佩服一下你的文笔。呵呵
  
  莫扎特我其实听的不多,电脑里只剩下安魂曲了。既然大家都说好,我想也许真的是好,只是我不怎么喜欢,呵呵,就像白马啸西风里面的李文秀一样,呵呵。
  
  我想音乐还是抽象了些,深浅二字是很难评判的,跟人是一样的,甚至有时候,深即是浅,浅即是深。
  
  我也不是搞音乐的,听音乐的目的也很单纯,呵呵,我只知道柴5柴6很好听,相比更喜欢柴5。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deutschkanton 该用户已被删除
deutschkanton 发表于 2015-5-27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我也同意楼上的朋友说的,我其实不喜欢莫扎特是受不了他“轻快”之下掩藏的“阴郁”。
  
  我觉得他的音乐太过诡异。
  
  想想才活了35岁就这样,真的是非神即鬼,呵呵。
  
  觉得还是像老柴之类比较真实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anlue 该用户已被删除
sanlue 发表于 2015-5-27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捷克
十月兄文学功底很深。
  十月兄对克翁的演绎如此中意,正是因为克翁一生的苦难经历,才能对这部“悲怆”感同身受,如同自己的挽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scho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yschong 发表于 2015-5-27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这是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悲怆”的第一章, 第二主题的开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scho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yschong 发表于 2015-5-27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英国
这是柴科夫斯基 对交响曲“悲怆”的第二阶段构思草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yscho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yschong 发表于 2015-5-27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这是我自己尝试把以上草稿的翻释了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十月石 发表于 2015-5-27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韩国
yschong 兄所贴图片很有参考价值,第三张图片是否能多作一点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十月石 发表于 2015-5-27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承蒙楼上诸位兄台鼓励,小弟我自知功力不济,起点不高,不过我会努力的,呵呵。
  
  在柴六版本的选择上,我后来其实多次动摇过。我认为卡拉扬60年代版技手术与力度上很少能再有对手。切利比达奇一、二、四乐章更有说服力,第四乐章低声部有一个“主题音型”他火眼金睛,把握得很牢,总体来说他赋予乐曲更多的高格调的东西,但我更喜欢他的第四,第一乐章里呼吸吐纳般起伏的弦乐仿佛可以按摩心脏。弗里恰依版曾经让我涕泗横流,不过听来听去,目前还是回到克伦佩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faithfull 该用户已被删除
faithfull 发表于 2015-5-27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bernstein的悲怆没人提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十月石 发表于 2015-5-27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澳大利亚
谢yschong 兄多加说明!!yschong 兄学手术上颇下苦功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